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让教育回归心的相待

2019-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艾雅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知晓之声(https://mp.weixin.qq.com/s/lytsYpQiDUpAXTAZobXCKA)

她耐心地对待它,陪伴它成长。

尊重这个看似弱小的生命,欣赏它的独特,成全它内在的天赋。

持续地传达爱,用适当的引导、必须的支持、永远的温暖。

——以此文感谢《重返狼群》的所有创作人员

 1、心碎的妈妈       

有美是一个善良大方的妈妈。不论在什么地方,她总是端庄得体,应对自如,和她相处的朋友们,总是觉得愉快舒服。

但有一天聚会,有美却情绪低沉,朋友们也很关心她。再三追问下,有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原来,有美的高材生女儿,如愿考上了本市最好的初中。可自从升上中学,女儿就好像和妈妈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女儿不再和妈妈主动说话,即使有美关心她,女儿也爱理不理。甚至会反呛妈妈:我是人,我有自主的权利——包括不说话的权利。

女儿可是她的心头肉。有美在工作之余,她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女儿身上。多年精心栽培,女儿好不容易成为人见人爱的高材生美女,和她之间,却好像筑起了一道深不可测的高墙。

有美的心都碎了。

 2、家长们的共鸣 

有美的坦诚,引起了老朋友们的共鸣。朋友聚会,瞬间变成了家教心酸会。大家七嘴八舌,无不在埋怨现在的孩子难教,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复杂,现在的教育体制压力太大。

文姐是其中反应最大的。她是朋友中结婚比较早的,孩子也已经成年,从事理想的工作。所以当她跟着吐苦水时,其他人有些吃惊。

我的女儿在家里,从不跟我说话,进门就直接把自己房间的门关上,自己看手机、看计算机。平常家务都是我在做,她从来不管,但也没给我好脸色。我说什么话,她都听不进去,就是嫌我烦。都这么大了,还怎么管?以后怎么办呢?

文姐说着,说着,忽然就哭了起来。朋友们连忙安慰她。

另一边,带着七岁儿子来参加饭局的夏令需要提前走,叫了儿子几声,儿子一边应着妈妈,一边眼睛仍然盯着手机屏幕的动画片,身子动也不动。夏令有点尴尬:我家儿子一沾手机就跟掉了魂似的。

于是,随着夏令和孩子的离开,饭局的话题就转到手机上。谈起手机,简直就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敌。不买手机,孩子闹,买了手机,孩子就整天只玩手机,学业、生活都被影响,家里还时不时要因为手机闹矛盾。

3、 一切,都有迹可循  

夏令、有美和文姐的故事,在无数家庭中上演。

文姐母女俩的状况,可能是有美和女儿的未来。

而有美母女俩之间的矛盾,未尝不是夏令和儿子关系的预演。

没有一位父母,愿意看着曾经心中乖巧伶俐的孩子变成这样;也没有任何父母,愿意看到好好的家,相互变得如此冷漠敌视。

可是,如果我们开始反思,所有的一切,都有迹可循

当大人们自顾自地抱怨孩子、埋怨教育时,年仅七岁的夏令儿子,既不懂也无辜。在这个狭小而喧闹的空间里,除了手机,他的心无所寄托。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在大多数场合,孩子们承担着很多功能:大人虚荣的陪衬、逗乐的玩具、不得不携带的累赘、 麻烦、必须被展示的成果...... 有多少爸爸妈妈们认真地看到,不论在哪里,孩子小小的心,需要被妥善的照顾、尊重。

当女儿对着有美喊出:我是人,我有自主的权利时,有美还没意识到,女儿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小的时候,有美为女儿包办一切,她说东,女儿就不能往西。她心心念念为女儿好,为女儿设计安排一切,却很少认真考虑过,女儿是否开心、快乐,女儿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女儿内心的不安、不平、不解是否得到适当的纾解。

出于对儿女未来的担忧,父母们习惯为孩子好,也习惯替儿女安排一切。可是,人生的轨迹或许可以计划,但是生命,是无法被安排的。只有自主选择,亲身经历,才能真实地收获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又有谁喜欢自己被放到教育的生产线,像机器一样被批量制造呢?一台被高压制造出来的机器,又如何去学习对他人的尊重、敬爱呢?而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心有不平,无处发泄,自我觉醒之时,又如何能不反抗呢?

经年累月的紧张相处,我们最后看到的,就会是文姐母女俩的形同陌路。

责骂埋怨总是容易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说这些子女不孝。可是孝,也需要遵从人性的规律,因为只有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引发真正的孝行。真正的孝道,从来都不是盲从、不是愚孝。真正的孝道,是天之行也,地之经也,遵从人心人性的规律,提倡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敬爱,从而兄友弟恭、母慈子孝、家庭和乐。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教导孩子何以为人,何以为生。而家庭教育的成功关键,不过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父母面对孩子时,只有斥责毫无体谅,又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将心比心呢?

4、回归心与心的相待   

李微漪是个野生动物画家,2010年4月在若尔盖草原救下了狼王仅存的出生五天的小狼崽,并带回城市精心抚养,取名格林。

格林不能上狗链、不吃狗-粮只吃肉、它一个多月就自己学会了捕鱼、会狼嚎;当格林两个月大时,它跑出了家。为了格林的未来,安全、健康,画家妈妈去看了动物园,看到了那只一生都困在动物园里的狼——看起来绿草遍地的狼园,只有靠墙的那圈草地,永远光秃秃的长不出草。因为那匹狼,一直在不停地沿墙焦躁奔走,试图寻找逃出狼园重返自然的路。李微漪看着那裸露的荒土,看着瘦弱焦虑的狼,最终决定送格林回草原。她说,格林,别忘了,你是一匹狼。

从草原的夏天直到冬天,李微漪教会格林捕野兔、像狼一样飞快地奔跑、在大草原升颈长嚎、学会躲避人类。她卖了自己的两套房,请牧民帮忙在保护区搭了一座房子,耐心地等待狼群集结的深冬,送返格林。

格林把自己藏的兔子给生病挨饿的妈妈,花40分钟,为脚扭伤的妈妈从远处牵来一匹马。除了不会说话,格林愿意为人类妈妈做任何事。

最终,格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被放归狼群的,由人类抚养的狼,并最终成为新的狼王。

李微漪和格林之间无法用语言沟通,但显然有超越语言和物种的默契。因为从始至终,人妈妈都坚持着,尊重保护狼儿子的特质。

她耐心地对待它,陪伴它成长。

尊重这个看似弱小的生命,欣赏它的独特,成全它内在的天赋。

持续地传达爱,用适当的引导、必须的支持、永远的温暖。

如果我们对孩子炽热的爱和期待,曾经成为彼此的枷锁,是时候打开这枷锁,就像李微漪对待格林一样,好好地去了解、尊重、亲爱我们的孩子,让教育回归到心与心之间的相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