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
这两年真的觉得人和人相处,就如赵丽颖所说:“我爱你是爱你,但爱你和相信你,这是两回事。”
除非你承受得起毁灭式打击,否则不要把自己的真心和未来仅凭喜好交付。人其实不应该去无条件信任「你爱的人」,相比而言更应该去相信「客观上值得信任的人」。
是的。尽量相信逻辑,然后适当相信喜好。
厦门鼓浪屿的一家咖啡店门口写着谢绝参观,大哥领着儿子来上厕所。
店员说要消费才能上厕所。大哥说“小孩子上个厕所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你们只认钱吗?我包场都行,但是你们只认钱吗?把你们经理叫来”
经理来了以后跟他解释说,给你一个人上,不给别人上,有失公允,这样大家都要来上厕所了!
但大哥依然不依不饶地叫嚷着“你们只认钱是吗?” 经理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说“对,只认钱” 最后大哥骂骂咧咧的走了……
"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
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
—— M·斯科特·派克
国人向来有一种叫做“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风气,在道德感越高的地方越如此,且,他们并非真的在意规则,而是将规则当做权力去要求他人,以彰显自己的道德高度。这个事件的关键点不在于是否有人破坏了规则,而是对一切社会事件“泛道德化”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癌症。事件当事人如此,网络评论亦如此。
有些人老纠结别人怎么穿,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的思维。
换句话说,就是他自己那样穿的话,自己会攻击自己。还有就是,自己想那么穿,却没有那种身材或勇气。
所有想法都会返回自身,不允许别人,实际上是不允许自己。
我总是想,我们需要一定量的务虚。这务虚是彻底的虚,通常意义上的兴趣爱好不足够,也不能停留在情绪与心理层面,不能囿于无边际的自我咀嚼——那还不够虚。它需要再远一些,再高一些,与自我更无关一些,它必须允许我们从全然异己的地方回望,再回到自身。它是我们可以用切实的理性去把握追寻的,是一些令我们敬畏而刺痛,又持续想去接近的东西。这个东西,我只能将之称为“真理”。这个在当下极为可笑的词。我会将最高位格的意义放置于此,让自己的人格与其融合,成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与追求,从而远离空虚。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短视频的厉害。短视频有个15秒法则,就是必须在15秒之内快速抓住用户眼球,直击用户痛点,否则就是失败。就是说你的大脑皮层15秒就会被刺激一次以释放多巴胺,这也是短视频成瘾性的原理。但在如此高频的刺激下会导致相关阈值不可逆地提升,你再去看长达几个小时的电影时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我觉得B站长视频的衰落也可能和此有关。
主要是玩游戏还是要费点脑子的,太累。短视频这玩意儿基本上就是低配版的脑后插管喂soma了。
某种程度上,好的投资人应该去找真正正确的“非共识”。这些问题是投资中最难回答的:市场真正有效吗?市场共识是什么?所有的公开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产生的结果都能合理反映在价格中吗?究竟哪些因素已经反映在价格中了,哪些还没有反映?许多创新企业的估值已经很高,而传统企业的估值往往偏低,乐观或者悲观的因素是否在估值层面有了充分甚至过分的反映?我们认为,往往是与众不同的视角,少数的、独立的决策,特别是真正正确的非共识,才有可能带来超越市场的回报,而且市场给你的回报将是呈指数级的。杰夫·贝佐斯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战胜竞争对手。”
——张磊 《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