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汉初三杰
汉高帝十一年,淮阴侯韩信意图谋反被夷灭三族,至此,汉初三杰这般绝世组合破碎。
说来也奇怪,当年风起云涌、万马千军,在强大的敌人都不曾击败他们。而现如今,这一神话般的组合的破碎,其终结者里竟有三杰之一的萧何。
似乎在那一刻,当年的情谊与对于大汉的忠心相比,根本没有资格作为筹码,更何况,三杰之间,也许没有真正的类似平常朋友的情谊,因为,有些时候,身不由己。
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亲自在洛阳南宫的庭宴上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也是汉初三杰的来历。从刘邦的话不难看出,三人分属参谋、政务、军事三个方面,而所属工作路线的发展不同,似乎也就昭示着三人结局的不同,三杰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化多样了。
首先,以加入汉阵营时间为主要依据,三杰之一萧何首先登场,他与刘邦是同乡,萧何是县里的官吏,他多次凭借着官职来帮助刘邦。
刘邦起事时,萧何虽说怕作为首领家族受牵连,但他还是坚信刘邦有王者之气,直到八年后,他的寓言实现了。这就是他的识人之能。
他的另一优点便是政务通断,《史记 萧相国世家》常见这样的记载: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何守关中”、“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从这样的描写不难看出,在刘邦看来萧何不仅有能力,而且在他心中也是有着相当的位置。
接下来,三杰之二张良出现了,张良家为韩国贵族,祖父父亲相韩五十年。因为这个缘故,秦灭韩后,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东游沧海,寻力士刺秦于博浪沙,震惊天下。
关于张良,由于受道学影响他本身就犹如一个玄幻般的存在。如下邳授书,济北黄石等,似乎太史公他老人家在描述记载他的时候,也是有意如此。
如果将他与刘邦的另一个重要的谋士陈平相比,则不难看出,在《史记》的各自世家里,张良比诸陈平更多了一丝仙风道骨、超然世外的气息。
秦二世元年末,张良自举部属准备投奔景驹,路遇刘邦,后几经辗转,在汉元年末正式成为汉阵营首席军师。
这个被后世称为谋圣的男人,以他的才智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业,如下邑之谋,鸿门宴的周旋,垓下之谋等等,每一次刘邦都是对其言听计从,可谓信任之至。而以他的能力,当世首席军师,当之无愧,
现在,有了前两位的加入,三杰之兵仙韩信也即将加入。关于这个男人早期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如漂婆之恩,胯下之辱。
但就是这个男人,在成为汉军三军总司令之后,定三秦,灭殷魏,平代,定赵,降燕,王齐。
以赫赫军功爵至齐王,不仅享人臣之极,且一度可以左右天下局势,但最后被夷灭三族,抛开刘邦本人原因,单单从三杰之间的几次交手似乎也能看出个中缘由。
大汉第一战神 韩信现今除了《史记》,《汉书》,似乎并没有太多权威的文献典籍记载萧何韩信张良私人关系很好。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三人都是忠于刘邦的,而也正是因为忠于刘邦,导致当刘邦要猜忌甚至杀掉某一人时,另外两人出于自保和忠心,多半是帮助刘邦的,原因还是很简单,那个时代,身不由己。
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三杰之间直接间接的发生过几件事,单独看来,似乎没什么,但是仔细的想一想,这些事似乎一直贯穿到三杰的谢幕,也可以说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第一件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起初跟随项梁,定陶一战项梁败死,韩信隶属项羽,但不受重用,便西奔南郑,投奔刘邦,但是也只是做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又因犯罪而险些被处斩,在夏侯婴的解救下,刘邦才饶了他。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让他臻于至尊又濒于地狱的关键人物,萧何。萧何多次与韩信交谈,凭借着他的识人之能,他几乎一拍大腿,便可以做出判定,韩信,绝对是个不世出的人才。
于是,他多次向刘邦提起,刘邦当时正在为如何回去争霸关中而发愁,根本就没有将韩信放在心上。
在刘邦就王南郑的路上,因为部下大多数是崤山以东的人,便陆续有人偷偷的逃跑。而韩信,自然也在其中,没办法,横竖不受重用,跟着刘邦也没啥发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于是乎,跑也。
而萧何在得知韩信逃跑后,根本来不及知会刘邦,上马便追,这么个人物跑了那还了得,简直是损失大发了。
有人便报告给刘邦说,萧大人跑了,鉴于刘邦他老人家语言功能强大,现摘录史料原话: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就这样,萧何回来后: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着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话说到这里,萧何便向刘邦提出了举荐韩信的的一剂猛药,萧何说: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刘邦,他起兵沛县,一路西进,岂能曲居项羽之下,势必会与之一战。
于是,在一番意义重大的交谈后,刘邦决定以隆重的礼仪登坛拜将,而韩信,也将在今后的几年里,书写他的辉煌!
韩信成为三军总司令后,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能力,抵制了沛县老集团的排斥:
“汉元年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国、河南、韩殷皆降。”
经此以后,韩信与萧何之间,成为了好友,说来也并不奇怪,韩信此人,有恩必报。
在他封为楚王之后,首先找到了当年接济他的漂婆,以报一番之恩,在他成为齐王有能力左右天下时,面对蒯通的游说,他也是不曾动摇,就可见一斑。
他现在的荣耀来自于汉王,但更得力于萧何的举荐,韩信也一直感恩于心,从三杰之间的最后一件事也可看出,但最起码现在的汉营诸位,都为了帮助汉王争得天下而努力着。
三杰之间的第二件事,是间接发生在张良与韩信之间的。
汉二年,刘邦趁项羽东征田齐之机,会合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大举伐楚,直下彭城。
但由于大意加之项羽实在勇猛,被项羽三万人马打的大败而逃,一路溃逃至下邑。面对如此局势,刘邦忧心忡忡,与张良说道:
“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作为封赏,谁能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
于是,关于楚汉成败的一次重要谋划出现了,下邑之谋,张良是这样回答刘邦的。
“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这就是下邑之谋的全部内容,用太史公他老人家的话说: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虽然这些记载出现在《史记 留侯世家》里,凸显了张良的战略眼光和绝顶智谋。但单从张良对于韩信的评价来看,他,已经认可了韩信。
汉军周勃亦为名将,张良却并没有说。在那个等级认定较严格的时代,除却张良为了刘邦大业成功的需要,也证明了他对韩信才能的的认可,因此下邑之谋后,汉王“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赵齐”。
这是帝师与兵仙的一次互相认可的默契合作,三杰也都按照既定方针辅佐着汉王向胜利前进。
经过下邑之谋后,刘邦以三方围攻的态势东向以灭项羽,那便是一方自己率军与项羽正面交战,一方派韩信从左翼取道山东围攻,一方以彭越后方袭扰,一面以刘贾,英布取道淮南,以右翼进攻。
但战略优势明显,战术上却再次被项羽大打败,刘邦再次陷入包围。
于是,三杰之间第三件事便产生了,主角同样是张良与韩信。
汉四年,韩信挟灭赵之威,一举灭齐,向刘邦提出要做齐徦王以震慑齐地,刘邦听过使者的话十分的生气。
“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这时,张良与陈平一左一右踩了刘邦一下,尽管司马迁他老人家没写,但由于当时刘邦正在气头上,我们可以想象,刘邦下意识的说出:
“你踩我干啥!”
于是,在张良的眼神示意下,刘邦立刻会意。否则没事张良踩他干什么?会意的刘邦立刻清了清嗓子。
“又骂曰:大丈夫当就做真王,何以假为?”
后张良对刘邦说: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从这里不难看出,不论是刘邦,还是张良,此刻对于韩信都是已经产生了戒备之意。
其实纵观《史记》,无论是秦朝时,还是楚汉相争,亦或是汉建立后张良的一系列谋划,都与这个称号相匹配。
作为帝师,刘邦对他可谓言听计从,而他作为先韩贵族,在复韩无望后,便决心辅助刘邦以安天下。他自己也曾说“沛公殆天授”,他深深折服于刘邦。
因此,忠于汉室,是他一生的信条。当有人可能威胁到他所守护的时候,他会尽全力去为其解围。
在张良建议过后,刘邦认为他说得对,便派张良到临淄封韩信为齐王,征兵击楚。之所以派张良去,一者,封王事大,需重臣前往,也突出了对韩信的重视。二者,张良之前称赞韩信,韩信早已耳闻,二人同为当世奇才,熟人好办事。三者,便是看韩信的虚实,凭借张良的能力,完成此事,轻而易举。
张良与韩信交谈了什么,并没有记载,但是从后来发展看,张良此行稳住了韩信,且知道韩信无反心,但,已有贪心,经过几年的发展,众人已不在是当初的自己。
战争依旧在持续,刘邦按照战略延伸,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楚军由于粮草短缺,战士疲困,决定议和,刘邦之军亦是疲困不堪,双方便以鸿沟为界,划定汉界楚河,楚军退军。
这时,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决定一鼓作气,趁楚军后撤之机,一举解决项羽。
于是,汉五年,刘邦令韩信彭越与其会和,攻灭项羽。可是韩彭未来,刘邦再次败北,被困在固陵,刘邦很焦急,原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是谁想到韩信彭越不讲究,并没有来,子房,这又该怎么办?
在这个危急时刻,张良分析认为,现如今楚军快败了,而韩信彭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不来是很正常的。刘邦如果能与他们共享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否则,形式危矣。
于是,刘邦重新划定了疆土,重新分属领地于二人。事实的发展证明,张良的分析十分正确。因为当韩彭二人听说后,便对使者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
没重分土地之前,刘邦每天望眼欲穿他们俩都不来,可是一旦得到了实际好处,却是急忙赶来,这样的行为想不让人多心都不可能。
但是对于韩信出兵缓慢,却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是在等待最佳战机,也有人说他在等待封赏。
但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可他的等待时机,是在拿刘邦的耐心与性命开玩笑,以刘邦拖出最佳战机,固然可行,但,他是君王,非韩信同级,本就功高震主,却又不断地挑战底线,刘邦,必须要动他了,张良此时劝刘邦封赏,就一定会有克制韩信的办法。
当二人到达后,经过垓下一战,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成功了。
这时,他突然袭取了韩信兵权,以其熟悉楚地为由,改封楚王。
尽管不知道刘邦如何袭击韩信,但不得不怀疑,这里面有张良的影子,二人之间,昔日尽管欣赏,但似乎也敌不了政治,但最起码天下安定了,大家的目标实现了。这三杰间的第四件事伴随着天下的的安宁而逐渐被忘却了。
但三杰这般绝世的组合还要继续上演,天下一统后,有人上书楚王韩信意图谋反,刘邦用陈平计谋抓到韩信,贬为淮阴侯。由王废为侯,韩信的心里产生了变化,他在为齐王时,蒯通就劝他自立,因为当时的天下,齐从汉则汉盛,齐归楚则楚兴,齐若自立,则三国共举。
后项羽说客武涉也曾以功高震主来游说他,可他都没有听,因为纵然功高震主,但他依旧自信,可现在成为了侯,他自傲的性格让他耻于与樊哙为伍,于是,谋反之意产生。
《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了他与陈狶密谋谋反的对话,尽管让很多人奇怪,但,这正是一个人内心的变化。
于是,汉初三杰之间的最后一件事上演了,主角回到了最初的萧何与韩信,汉高帝十年九月,陈狶反代地。
刘邦亲自平叛,关中空虚,韩信想击杀吕后、太子,但由于家臣走漏了消息,吕后打算先下手为强。
但不知如何骗到韩信,萧何与其商议说,就说刘邦得胜归来,要列侯朝见,萧何更是亲自上门请韩信,他对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勉强打起精神去祝贺吧?
虽然韩信半信半疑,但由于萧何亲自前来,他还是去了,在那等时刻,他还能相信萧何的话,我看到的不是没有头脑,而是两个老友之间的信任,尽管一方有愧。
这也证明了三杰却有情义。于是,汉高帝十一年春,韩信身死于“儿女子与小人之手”,当他转身入宫的刹那,也许会对萧何说,萧大人,珍重。而萧何,也会含泪不语吧,汉初三杰,就此谢幕。
韩信死时,并不知张良做何反应,可能当他知道这个消息、震惊并表现出退隐之心的时候。也许内心深处哭泣要大于恐惧,但恐怕,也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尽管那句成也萧何败萧何,以及三杰之间的一些事情让人议论,会让人感觉不纯粹。但想一想他们的身份,职责,在那个年代里,情谊不是最高的王牌,从这一层面来说,三杰之间没有情谊,但我想,他们互相之间还是认可的,而这,就足够了。
因为,若不是在那个年代里,他们,会是很好的朋友,在那个年代里,他们,也是很好的知己。
好在历史是允许假设的,那些年,细想起来,值得敬佩。
汉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文终侯。
汉高后二年,留侯张良去世,谥文成侯。
大汉第一谋主 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