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认知】 “断舍离”让自己成为自己
关键词:断舍离哲学 山下英子 亲离子离
世界是你自己的 与他人无关
独立的人格 贪婪的本质 囤物派
共计2186字|建议放松5分钟
1.
前段时间一个陌生的二十不到的女孩给我留言,说和她男朋友分手了让她非常绝望。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那些为爱殉情的故事只是影视作品中的桥段,没想到现实中确实有真实的例子。
看着照片中手腕上清晰可见的刀痕,现在回想仍然心有余悸。后来仔细询问才知道,她说不久前她的男朋友突然消失不见,平时每天都会来找她的突然再也不来了,接连几天发信息过去也根本不回她。
于是,她歇斯底里地冲过去找到他,在他面前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血管,后来要不是经抢救险些丢掉了性命。
我说,“他不过来找你,你没想过去找他吗”?
她说,“凭什么我去找他,每天都是他过来找我的”。
此刻不知道是该安慰还是同情的我,问道,“如果回到过去,你还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打死也不会”。
她接着说了很多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但显然话语之中已然没有对于爱情的那种温暖和甜美,更多的只剩下“死后”的那般绝望和轻藐。我想以后也许她还会有自己新的生活,但是就像这道疤痕一样,会永远横亘在她的心头。
在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会发现,在女孩之前的世界里面,可以说他的男朋友就是她的全部。而对于她自身来说,我想她的意识里,她存在的意义应该也是建立在对方的身上。
因此,当发现现实发生丁点改变,她都会变得极度地敏感,从而会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瞬间坍塌,承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只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这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在生命尽头的话,“世界是你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痛苦和难过,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贪婪”。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奢求那些外界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按理说,正是因为我们对于“非我之物”的索取,从而才让自身得以不断提升,怎么反过来成了贪婪了。这里其实我们应该注意贪婪和积极进取的区别,前者是寄希望于通过不劳而获,或者把获得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
而后者,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同样也是追求自我的进步,但是更多的是通过自我的努力和践行,从而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而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却让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爱情的囚徒,被亲情所绑架,在个人的发展中反复地犯错。在他们的世界里,是一团浆糊的逻辑,错误地把“我”和“你”、“我”和“我们”混为一谈。
始终认为别人就是自己,而自己也就代表其他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是因为这样的错误观念,从而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这种贪婪的心理,从而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我们随便就能想起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是爱他的,所以他就要随时听我召唤和吩咐”。
“我本来也有升职的机会,他提升了而我没有,所以他是我的敌人”。
“你是我的儿子/女儿,所以我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我离不开你,所以你哪里都不能去”……
从这些谈话之中我们会发现,由于人的“领地属性”的本能,会无意识地认为和自己有关的都是自己的范围。
因此,在社会关系之中,企图通过爱情、亲情和工作职位等,划分出自己的私有产权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贪婪。在这里,如果在关系之中没有任何投入就希望占为己有的话,只能说是抢劫。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你是你”和“我是我”的界限。
3.
对于这个认知的误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的社会关系哲学,从某种程度上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在书中,虽然她主要谈到的是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扔与不扔东西”之间的斗争,也就是父母的“囤物派”和子女的“断舍离派”的两种观念。进而谈到了解决两者矛盾关系的根源,不在于一方强制将自我的价值观念赋加给另外一方,就像是父母总是认为“你要听我的”和子女的“我这不也是为你嘛”。
而关键在于双方要有自己独立的认知,也就是“不强加”和主动承认对方的合理性,进而通过自我主动的“断舍离”,从而最终达到“亲离”和“子离”的程度。因此,这也是正确解决家庭各种矛盾的方法,以及让每个人都可以尽可能最大程度发挥自我价值的本质。
在现实中,“断舍离”的理念不单单对于调和家庭关系有指导作用,同样对于我们的工作、朋友、爱情等等关系都同样适用。而其中,“断”,也就是说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要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要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那么,回到文章开始的故事中,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让人触目惊心的事情,根源就在于女孩本身不知道“断舍离”所致。在双方的关系之中,她把对男孩的爱当做绑架对方的枷锁,从而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想法来。当然,这里面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有男孩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就在于女孩自身当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错误地认为混淆双方的关系边界,那么这样的惨剧也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同样的,我们在处理父母、子女、朋友、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对方是你的什么人就理所应当需要对你做出什么样的反馈,一旦得不到心中的期望值就以死相逼,这个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关注物品等外界的因素中,把注意力转换为关注自我,也就是自问自己“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会让关系变得更清爽,自我的内心也会从外在到内在,彻底地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