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专题心理简友广场

一杯 “思量” 敬自己

2023-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夕楼

窗外细雨沙沙作响,厨房里是叮叮咚咚的交响乐,楼上是刺耳的装修噪音,耳边是舒缓的古典伴奏,这复杂的环境就如同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想安静地读会儿书似乎也成为一种奢侈。

个人空间不断被挤压,事事求效率,时时忧心难安,得幸今日清晨终于有时间看了会儿书,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从小到大,一直觉自己也算是“学富五车”罢,毕竟各类“闲文杂书”没少读,当然也不乏大家之作,可现在读书却需要靠着内心仅有的意志来支撑了,实在可悲可叹!

何时起,自己也变得这么功利起来了呢?

偶然想起中学时,为创作小说、谱写诗歌,废寝忘食的劲儿,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是啊,曾经我也是那么疯狂地热爱过文学,即便是到了大学,也要每周抽时间光顾图书馆,只要喜欢的书,都会翻上一番。

尽管很多书籍似乎早已“身经百战”,书皮被扒拉的东一块儿西一块儿,但翻开书本是久违的特有的书香,伴随着一股旧书独有的难以名状的“霉味”,每一页都泛着黄,似乎在告诉我,这绝对是一本有故事的书。

偶尔运气好,夕阳透过窗户静谧地洒在书架上、脸上、心上,那种简单的美好也恍如隔世了。

最后疯狂的读书时期,还要追溯到读研期间,那时的书本大多是和专业相关的语言学论文、专著,“杂书”也变得可贵起来,因为没有太多时间阅读。

工作后,每日忙忙碌碌,但依然会安排阅读时间,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读书,再也无暇顾及,想要的越来越多,想着换份更好的工作、买房、买车、升职加薪、学习新技能……

可人的精力怎会无穷无尽呢?

科研、讲座、学习、工作,生活被各类事由占据,我似乎慢慢遗忘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

直到某日在某公众号读到一篇名为“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文章,再次让我感受了文字的力量。

于是,家里的“杂书”慢慢又多了起来,李清照诗词、《人间岁月长》、《庄子》、《佛学入门》、《试论疲倦》、《积极心理学》……只要感兴趣的书,都通通买回来,我如狼似虎地读着、看着、思考着……颇有“一醉方休”之意。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每当读完一首小诗、小词、小文,内心是平静的、充盈的,总要呆呆地望向着窗外许久许久。

作家笔下生活之精彩,让我的生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今早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仿佛跟着他飘荡了一个世纪,从山东农村到济南高中,从趣味横生到“亡国奴”生活,几经风波,从清华学子、国文老师到德国留学、二战爆发,1911年到1949年再到2009,季老先生可谓历经人生百态,早将生活看得通透、活得清醒,这么一比较,自己的生活阅历显得那么单薄与无力。

读书以启智,三十岁的我却依然被困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得动弹。

我常常在想,工作晋升又能怎样?不过多碎银几两,可这却是我每天疲于工作所获,鲜有纯粹的个人时间。

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这样的生活快乐吗?值得吗?意义又是什么呢?

尚且不论遥遥无期的名与利,眼下你得到的,不过是日渐干瘪的精神世界和摇摇欲欲坠的瘦弱身躯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