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就业指数会不会变化,看懂三点就明白什么更重要
很多人焦急地询问,疫情过后,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就业呢?毕业生会不会更加倾向体制内单位就业呢?看懂以下这三点实情,说到根子上了。
先举一个例子。某国企公司群里,可能是薪酬HR根据上司意愿,发了一条信息,本月工资迟发。立即造成群里抱怨一片。没过十分钟,HR经理补发纠正信息,本月工资不迟发,且提前发,将多发2000元福利费于购买员工防疫用品。
相反,一些民企私企,特别是中小企业,更特别是那些至今不能开张的服务产业的小企业,几乎是“哀鸿遍野”。很多员工都在询问,公司还在吗?岗位还在吗?工资还在吗?社保还给交吗?
很多家长哀叹,以后还是让孩子进体制内最保险,以后再有个风吹草动,还是“金饭碗”捧着踏实。
这个心态真实不?
真实。
心态,决定行动吗?
决定。
结论:
疫情以前,2019年度毕业生就业意愿指数,公务员第一,央企第二,近几年一直稳居前二名。高薪的知名互联网、高科技民企,只能屈居第三位。
也就是说,体制内单位(公务、事业、央企、国企),特别是优质的体制内单位,依然是最热门的就业方向。
比如,有的公务单位好岗位,报名比例达到4000:1。也就是说,4000个优质大学生争一个岗位。竞争之激烈,也充分说明,疫情之前,体制内本来就是就业大热门。
那么,基于以下几个实情,证明疫情之后,体制内就业的热度只会升不会减。
第一,体制内可以实现求稳与求财并重了。
前些年,人们以为体制内就是图安稳、低工资,外企民企就意味着高工资。近年来,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在体制内,求稳与求财可以并重了。现在人们发现体制内单位,既稳定,钱又多,还轻松,综合性价比哇哇高啊。
第二,年轻人有父母托底,越来越追求舒服了。
二十年前,毕业生倾向于多挣钱,因为父母也是创一代,没有房子没有闲钱,结婚生育、买房买车要靠自己。这些年来,父母创一代经过财富积累和财富增值,比如,房子就增值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元资产。父母有钱了,也老了,这些财产将来都是子女的,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未来不差钱,追求方向就会转移,有钱了的人就会更加追求稳定、安逸、时间自由,体制内就业更加热门。
第三,经过疫情考验,体制内单位抗风险优势更加凸显。
疫情如同烈火炼真金。体制内单位的稳定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在家呆着就是做贡献,做贡献就得工资照发,福利也不能少。值班的有补贴,上班的有奖励。各级工团组织还会争先恐后去慰问,各级上司是不是去看望,体制内职员得到各方面的充分尊重,表现优秀的还会得到广泛宣传表扬。然而,尽管国家层面给予很多扶持政策,但是,依然有很多中小民企私企撑不下去,有的可能就要关闭,有的就要减发工资,降低社保缴费基数,甚至停发工资。
综上,一是疫情之前,体制内就业本来就是热门。二是随着人们收入增多,追求稳定的意愿更加强烈。三是疫情期间体制内优越性更加凸显。基本可以判断,疫情之后的就业市场,体制内就业意愿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