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一个例子——以一道练习题的教学为例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那么这个例子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作用体现在何处?我们如何应用这个例子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或许我们暂时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解答。我们不妨以笔者刚刚执教的四年级《升和毫升》单元练习一第11题为例,试着理理例子的作用,看是否能有所启示。
课堂实录:
1.出示题目,自主读题,分析思考。
要求:独立读题,思考,读懂题目后尝试完成。(期间有学生询问:老师,15-30是什么意思?
笔者回应: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想一想)
2.展示学生作品,讨论交流。
学生作业:5✖️3✖️3=45mL
10✖️3✖️3=90mL
答:够吃3天。
师:你懂他的意思吗?
生:老师,他这个不完整,判断够不够之前,需要比较。
师:(板书:比较)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确实,判断够不够,需要做比较。那和谁比呢?
生:和120毫升比。
生:就是跟这瓶止咳糖浆的容量比,如果超过了就不够,没超过就够了。
师:他们说的有道理吗?(纷纷点头表示肯定。)
生:老师,我比了的。(忙不迭地送过来:45mL<120mL,90mL <120mL)
师:你们为什么都选5-10?不选15-30呢?
生:题目说了是5岁的孩子。
生:老师,他这个没有比全,题目里说5-10,你才比较了5还有10两个呢?
师:你的意思是要比较它们之间所有的数?包括5,6,7,8,9,10?
生:我觉得不需要,5-10就是最少5mL,最多10mL,只要把最少的和最多的比一比就能确定了。
生:对对,不需要都比,如果最少的够,最多的也够的话,那就肯定够了。
生:不对,最少的也可以不比,比那个最多的就行。
生:只比一个不行。
生:如果10毫升的够,那5毫升的肯定更够了。
生:老师,比那个最大的就行了,只要喝得最多的够喝,其他不用比也知道一定够。
师:你们的意思是?
生:就是如果每天喝10毫升都够,每天喝9毫升,8毫升的不用比也知道啦!
师:经过讨论,现在你们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如果只比最小的行吗?
………
3.不同思路交流,比较。
生:老师,我也比较了,但是跟刚才说的方法不一样。
出示:10✖️3=30毫升
120➗30=4天
4>3
答:够用3天。
生:大家同意我的想法吗?
……
师:比较两种思路,你有什么发现?
……
4.回顾小结,拓展思维。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提的问题是:这瓶止咳糖浆够服用4天吗?
生:老师,他没有说几岁的孩子?
师:如果确实没说几岁,怎么办?
生:那就要两种都考虑。
生:10岁的孩子够服用2天吗?
(解答后交流)
师小结。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从上面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经历分析、比较、判断的抽象思维过程。但获取答案并不是这道练习的最终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筛选条件,根据条件优化方法,比较,推理得出判断的基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引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并体验从中带来的成功。
由此,笔者认为,教材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实现课标所确定的目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当然,教材是一种例子,但也只是一个例子。后续,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思考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