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关于作业
【作业要求】
第二模块《人文社会学》课后作业:我们学习了世界的完整性、认知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多层次,请你用“无用之用”的认为思维来:(1)解析一个热门的商业现象;或者(2)推导一个具体却难以回答的问题。换一个视角看世界,你有什么独特的思考?
作业请发送chengbai@hundun.cn
为了帮助大家拓展作业思路,特收集各路大神作业,持续更新ing…
第一篇 从人文视角思考数字游民时代(五班 檀林)
第二篇 妖猫传(五班 仇炼英)
第三篇 有形资本(价格)VS无形资本(价值)(五班 王洌)
第四篇 从“无用之用”到“钱学森之问” (四班 芶正猛)
……
第一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3ba95b6b9cefa56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314237f27ec0cb9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728a8d4ac327533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9a793a954221077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e766c5fe9def6bd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647c2894d3ad235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93d39997b069150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d0604d20f33513d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2800f9d0bde3196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8e44618f191f023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a1ba9079b9c918a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0921a7667cc335f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a79bdf9d3d8c3e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7f68a2084ec2e80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133a34a9443e048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1f6b2668ca94ef3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856e4ebd22659df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50e51930437883b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ccf566098b2ed1c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792/02045dc67b0852dc.jpg)
第二篇
《妖猫传》
------混沌创新院18届5班仇炼英
引言:哲学用来指导思考,有用而又无用;佛学指导思考,无用而又有用。 不久前误把《妖灵灵》当成了《妖猫转》,这种大烂片看后连上厕所的心情都没有,没成想昨天竟偶然撞上了《妖猫传》。开始以为是玄幻片,后来以为是恐怖片,再后来以为是悬疑片,再再后来以为是爱情片,最后我才知道,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剧中有句台词“所有幻术中都有真相。”反过来我在想,难道一切真相中就没有幻术吗?
电影开始,便是空海和尚来到大唐想求得无上密,然后和白居易开始在“幻术与真相”中开始了魔幻加恐怖加悬疑加N角恋的奇幻旅程。
场景一:卖瓜老头的幻术其实在讲知觉再现理论。
白居易和空海曾经看过一场西瓜速长成的幻术表演:种下神奇种子瞬间长出了西瓜,白居易以为瓜是真的,空海说这都是幻术。施幻术的老头以看出空海没有中术,送给了他一个“真”西瓜。老头离开后,西瓜变鱼头,白居易准备扔掉时,鱼头又变成了西瓜。到底鱼头和西瓜哪一个是真相?哪一个是幻术?或者根本就有没有瓜?
这正如真理符应论的问题与困惑一样,虽然白居易和空海在认知层面上有差距,但都没能跳脱知觉再现,他们都绝对没有办法评估自己的感知所带来的再现的准确性,确定不了实体真正是什么样子,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他们所看到的实体。
场景二:妖猫的肉体、杨贵妃的肉体、白龙的肉体是在讲我执。
影片传递出来的第二个思考是“肉体与精神(灵魂/元神)”,哪一个是幻术?哪一个是真相?
片中空海曾十分疑惑地找到卖瓜老头,卖瓜老头说了一句话:“幻术中也有真相。”空海听了这句话茅塞顿开。反过来我在想,难道一切真相中就没有幻术吗?
影片中的尸解大法能保存肉身容颜不老。在影片结尾,寄生于妖猫躯壳里的那个与御猫合并了精神/灵魂/元神的白龙,他说他已经不在自己的肉身里很久了。空海说:“杨玉环不在那个身体里也很久了。”既然杨玉环已经不在自己的肉身里,又何必执着于肉身?
生命是真相,但再鲜活的肉身都是生命的幻术;难道存在本身不也是幻术?既然是幻术,那一切存在是不是也就毫无意义?如果存在是无意义的,那我们用什么去认知“不存在”的意义呢?没有“有”,又怎能成就“无”?
场景三:李隆基的幻术其实是爱情的谎言,但谎言里也有爱情的真实。
一切相爱的人可能都会海誓山盟,天长地久,而一旦分手却又劳燕分飞,各奔东西。海誓山盟是当下的真实,劳燕分飞也是当下的真实,我们的荷尔蒙和心理需求是真实的,但我们的荷尔蒙和心理需求又是那个幻术,一切幻术中都有真相,一切真相中都有幻术。
阿布仲嘛吕在日记里写道:“玄宗是最大的幻术师。”马嵬坡病变,李隆基在政治幻术幻术中套着对杨玉环的爱情幻术和黄鹤尸解大法这个幻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是真实的,但面对政治的残忍,他的爱情又充满了谎言,甚至杨玉环也不过是政治工具、盛唐的象征而已。
妖猫传满是符号化的表达,电影中空海说“贵妃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就是指杨玉环明明知道玄宗的谎言,却还是把象征爱情的香囊送给玄宗。一个香囊传递出杨玉环面对玄宗幻术的态度:理解和原谅,对爱情的珍惜。
也许陈凯歌所要表达是:这个世界是由真相与谎言交织成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否认现实。同时,接纳谎言,拥抱真相,珍惜这个世界一点一滴的美好,这样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抛开戏剧性,陈凯歌是一个喜欢将自己的精神内核附着在电影人物身上的导演,站在人文的视角思考,几乎这涵盖了他所有的影片。
一切关乎于人文的讨论似乎在消费市场中都不再受人待见,很多人认为对于物质社会的发展而言,商业方法,或者理性知识就够了,而人文科学本身转化不了为生产力。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场景二中思考过的“存在的意义”。死亡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所以存在本身并无意义,但既然存在了,就必须面对因存在而不得不面对的幻术与真相。通俗地讲,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既然要好好活着,就必须面对世间一切苦难。面对苦难,就必须去苦求乐。但物质给予我们的喜悦总是暂时的,甚至在追求无限物质化的快乐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更深的内心苦难。人文思考关键价值在于提供给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在习以为常、纠结不清的事情里,最起码学会了对内心的安抚。安抚是不够的,人文就如催化剂,它推动思想将存在推向极致,同时它也向人们展示着存在的假象。
影片的前半部分,空海远航去大唐求“无上密”,遭遇惊涛骇浪,身旁一位妇人平静的抱着孩子,空海问妇人你不怕吗?妇人答:“只要孩子睡着就好了。”孩子是什么?孩子之于我,孩子也可以是我,我就是一个符号。我心不动,万物不动。船沉了,妇人抱着孩子平静的坐在一块船板上,随波而去。想来妇人是来度化空海离苦得乐,方式是渐误,而非顿悟。 到影片结尾丹龙成功为白龙解脱,也为当年的自己赎了罪,度了劫。原来丹龙、卖瓜的幻术老头和大青龙寺的惠果大师是一个人,这不就是惠果大师的应身、报身和法身嘛!同时,影片中的另外四个故事同时进行,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最终空海求得无上密;白居易定稿长恨歌,白居易说“一字不改,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至少白居易也参悟了无上密;白龙放下仇恨,抛下了肉身皮囊,无论这个皮囊是人还是猫,不再执着于有,亦不再执着于无,白龙不是也参透了无上密。
从《道士下山》开始,我们会觉得陈凯歌试图从人性的复杂中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但碎片化不连贯的理念始终在人性的真假虚实美丑善恶间纠结,发现他开始讨论起了真相与事实。在《妖猫传》这部影片中,陈凯歌对于真相与幻术的思考实际上已经上升为对于“缘起性空”的思考。
写到这里,我猛然发现,我根本没讲明白任何观念,从头至尾所要表达的其实也完全没有表达清楚,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这段话却实实在在的表达了我所要传递的本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记得2017年5月31日我独自一人坐在农村一个庙里,刚刚诵完《地藏经》,面对身旁的古树和稻田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诗:
《5月31日,一切都好》
晌午的稻田 / 泛起碧绿色的光 / 和着禅寺的宁静 / 在风中念白 / 我一人独坐 / 倾听 /却不知这是什么曲牌 / 对面的七棵古树 / 沙沙地拍打 / 风没动 / 树枝也没动 / 是我的心在动 / 只要是我的心在动 / 那就一切都好!
第三篇
有形资本(价格)VS无形资本(价值)
—五班 王洌
自创业以来,我一直都跟我的团队提出一个关于员工在公司里面获得“报酬”的观点。实际上来说,员工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获得职业资本,而这个职业资本分成两部分:
有形资本:工资、奖金、期权、股票等金钱类的回报
无形资本:职位的升迁(薪水不变)、人脉资源的积累、思维结构的优化、工作方法论的改进等
而在实际操作中,员工往往无法理解无形资本的力量,而一定要拿到一个自己心里理想的薪水的人比比皆是,有时作为面试者来说,应聘者那种对于薪资的上限的执着令我既担心又害怕。担心是因为他们怕能力匹配不了这个薪资,害怕则是那种“气势”让我生理上的本能反应。那么,为什么大家一定要追求有形资本呢?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最起码的诉求是活下去,活下去那就要靠人民币(没准现在也可以靠比特币)。所以,有形资本自然是大家本能的有用之物。而升职,人脉,个人提升这种无形资本,因为短时间无法变现,我认为他们就会被看成“无用之物”。或者说的委婉一些,就是次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相比较,究竟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哪个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更重要呢或是更有用呢?我来说说我的思考。
再拿刚才说的现象去说,应聘者使劲的要薪水,但是能力却不匹配薪资的时候,那么两种结果可能会出现,第一种可能性就是被性价比更高的人取代,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要求被降薪。因为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价值恒定的时候,价格会出现波动。那么对于一个商品或者是股价亦或是人来说,可以一时被高估,但是最终会回归到价值本源。其实真正自己要关注的是自己的价值,而非价格。而真正决定自己价值的是上述说的无形资本。假设说这位关注自己有形资本也就是价格的应聘者符合第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去到了第二家公司也许会开始要到了不错的薪水,但是未来价格还是会最后趋近于真正的价值。
而在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无形资本,在某个时间点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有个朋友刚刚自己开始做公司,在上一段的工作经历中作为联合创始人帮助公司在两年内做成了行业的No.1。但是由于是联合创始人的身份,自己的工资拿的很低,但股份也少的不像合伙人应有的。但是他却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一直还是像刚创业的时候一样奋斗在第一线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无形资本。而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从上一家公司卸任一切职务并开始了自己另外一段创业之路,结果凭借着自己在上一段公司的无形资本他很快得到融资并且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他的原话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会感觉到全世界都在帮我”。或许他一天赚的钱就相当于他之前一个月赚的钱吧。
所以什么有用,而什么无用呢?这个问题就像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难回答。因为我们所处的立场,看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我的认知来分析的话,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都有用,尤其是看似当时无用的有形资本实际上积累了人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而价值才是决定价格的真正因子,并不是有一张敢要价的嘴。
第四篇
从“无用之用”到“钱学森之问”
—四班 芶正猛
《庄子·人间世》中这样描述“无用之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类社会迈过前农耕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透彻了?个体的知识结构更系统化了?“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过去的四十年,中国作为世界经济舞台的追赶者,秉承着始于深圳的中国速度,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人们更有理由相信,我们将资源聚焦在更能够体现效率的地方是正确的,关注无用的东西是没有用的。那么什么东西是有用的?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真的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人文社会学揭示了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知,从人文到科学到技术到商业的逻辑:商业的成功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正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Google、Facebook、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风起云涌——技术与需求结合的趋势不是独立个体可以阻挡的,不是它们也一定会有其它……互联网技术源于通讯科学理论的发展,从麦克斯韦到高琨,背后则是人类几千年来对交往沟通的基础的诉求。如果能够从最基本的人文逻辑思考商业逻辑,很多的决策路径应该更清晰,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仅仅关注或纠结于眼前的直接利害关系而不屑无用的人文知识基础,殊不知无用之用恰是决定性的,个人、企业、国家莫不如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曾经有过误解,觉得钱学森早年耕耘科学领域荣誉等身,年纪大了之后学术乏力便转向社会学的研究……今天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思考,真正的大家最终思考的都是社会的方向,人类的未来,不管从哪个学科的研究最终都会聚焦到人文的深层次观察。
如果简单地回应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体系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太深,尤其是建国后百废待兴的背景下过度强调了技术发展路径,人才都是短平快的工程性“专才”,当再往深处发展必然会遇到“无用之用”的瓶颈,不能出现大师的人物也是难免。更深层次的是,这种教育体系的短视仅仅是社会总体急功近利的投射而已。
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试教育的魔咒驱使着“衡水中学”模式成为趋之若鹜的学习榜样;为了关注度和收视率,艺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地博出位;投资界有了“我套现后管它洪水滔天”的段子;创业圈忙着讲故事找融资,偏偏忽略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一个又一个庞氏骗局将中国大妈都带到皇帝的新装的故事里击鼓传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面对现实的耐心,期待着一夜暴富……比特币会是下一个吗?我们是经济大国了,但我们的社会病了,缺乏了人文的土壤如同人体缺了钙。
近期《无问西东》播出后,最多的评论与西南联大相关。那是艰苦卓绝的时代,那是大家辈出的时代,学风自由、兼容并蓄,没有人强迫联大的学生必须来听什么课,也没人强迫联大的教授要讲什么课,怎么讲课。梅贻琦主张学生应先通后专,即"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新生入学第一年不分文实,各系学生一律实施通才教育,第二年起进入各自专业领域……这一批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思想、文化做出的无法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的高校,从入学报志愿起家长和学生关注的就是毕业就业率和可能的收入,几年的学习似乎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这样的氛围能出“大师”才是奇怪的事情!与其说纪念西南联大,不如说大家对尊重“无用之用”的怀念,或者说在迷惘中的觉悟。
最新的例证来自施一公教授,辞掉美国顶级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再辞掉清华大学副校长创办西湖大学,他很多时候扮演者批判者的角色,似乎难容忍群体的不居安思危。施一公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他曾经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在晚宴的时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瑞典教授很不屑一顾让他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他还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 哪儿?”但瑞典教授回敬了一句,让他说不出话。“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旁观者清,细思极恐,陶醉于GDP的增长和规模已经成为我们过去几十年民族自豪感的来源,2017年中国的经济突破80万亿人民币,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但是从辽宁到内蒙再到天津滨海新区,主动承认作假下调了历史GDP,短视的考核机制,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庞大的就业需求和人口的快速老年化趋势,迫使我们还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资源的利用率高吗?很长时间,我们的发展被某些堂而皇之的理由绑架着,似乎如果不能怎么样就一定会怎么样,以“民生”的名义侵害了民生的权益,居民的收入水平的确提高了,教育、住房、医疗……林林总总的问题依然,不干净的水、不干净的食物、不干净的空气,“你幸福吗?”
今年冬天,忽然发现雾霾的报道的的确确是少了,关掉一批的高污染企业并没有让中国经济停摆,好事之人也许还需要考据一番“大气环流和西伯利亚寒流”的天文影响是否呈现规律性变化,但是实际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重新发掘“无用之用”,返璞归真、求真务实,我相信坚持人文的关怀,人性的光芒会让人心更温暖。
虽然,这条路崎岖且漫长,但既然启程就没有理由停下来。
2018·1·29 银川返沪的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