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却有底——《书读完了》
1.
忘了在哪儿翻到了这本书的简介,一看到书名,我就很喜欢。恰逢17年留下很多关于读书的迷茫,正好买来读读看。
金克木,这个名字听来陌生,但读到书中文字的时刻,又瞬间会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还是大师的作品有深度,整本书翻下来,大部分地方我都没有读懂,只因自己的学识太浅薄,还不能窥伺书中的奥秘,但这些奥秘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不断前行。
如果把这本书作为一本读书方法指导书来看,那么《书读完了》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它提出的读书方法是当今市面上所少见的。和浮躁的市井相比,这样的见解更体现了它本身的可贵。
2.
要说具体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呢?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书籍的名字:书读完了。
是什么样的狂人?会如此狂妄到读完了这世间所有的书呢?可是,仔细读来,又觉得不无道理。
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总是累积起来的。
要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就首先要读所有写古书的人,或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这些书,经过筛选,留下来的并不会太多。《易》、《诗》、《书》、《春秋左传》、《论语》、《孟子》等等。
诚然,这些书并不好懂,但是金克木的方法还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调整自己看待原有文化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前人的知识财富都当作是包袱,那么,我们的读书之路将会走得无比艰辛。
对待古书,要有一个新读法,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由此前进。
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金克木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法:
- 把文言当白话读。
- 可以跳读。
- 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
- 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
- 不能只靠译本,不能不查原文。
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读古文,我们没有必要像学究一样一个个地抠字眼,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况且,古人的思维更倾向于故事性,我们初读古书,完全可以像读故事书一样,从情节出发。在挑选读本的时候,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读解释最为权威的竖体版,大众流行的版本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只读译本是不行的,一定要读原文。这是金克木老先生所一直坚持的。
这样读着读着,总会有些收获。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何况古书里的真实谁都无力去考察,不如解放自己的大脑,天马行空,让自己肆意想象又如何?
3.
《书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它内里中蕴含着的“底层思维”。最初接触这个词语,就是看成甲的《好好学习》,当时觉得他好厉害,及至翻开金克木先生的这本书,我才恍然,原来这并非成甲的独创,而是有识之士早已有之的共识。
书海浩如烟,穷尽一生,哪怕是我们每天都看一本书,也很难读完这世界上所有的经典,更何况,越是深刻的书籍越难懂呢!
我们了解了古书的读书方法,那么,单就文学经典来说,我们又该怎样读呢?
金克木先生的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他认为:
文学作品是无可代替的,非读本书不可,译本也行,决不要满足于故事提要和评论。
绝不!绝不呀!
可是,当今的各种快餐式缩读本又是怎么回事儿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好书应该读原文嘛?我写过缩略书的稿件,但我必须得承认,我写得再好,也很难超越原书。就算我概括得再完整,也会舍弃一些枝杈。可是,读书的时候,有时候给我们巨大触动的,还往往就是那些枝杈啊!我们怎么能说只看缩略书就够了呢?
现在人都说自己忙啊忙,可是看看周围,我们又真的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吗?很多人不读《论语》而评论《论语》,岂知那些文化运动的人抨击孔孟也不过就是借着文化的幌子罢了!
4.
看书的时候,不要求处处都懂,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有问题更好,存疑会激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书读完了》,金克木老先生道出了天机,像《春秋》、《易经》这类书,岂是真的给我们读的。这么几千年过来,古人引用其中的句子,不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罢了。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成了符号。古书大概都有这样的用途,而我们竟不知。
除此,我们每个人还都应该掌握一点天文学的知识。
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拓心胸。
心中无宇宙,谈人生很难出个人经历的圈子。大概如我等一样浅薄,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宇宙观吧!
想起安森垚的《祖先》中,也有一段关于星空的话:
越是苦难的民族,越容易仰望星空。
蓦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家乡的夜晚安静极了,大山里的月亮和星星都极为重要,没有路灯跟他们抢夺人们的注意力。那时候,我就看着一颗又一颗的星星,没有注意到它们到底闪不闪,只是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一个——从没有到过的远方。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脑子里,装满了诗……
5.
如果你也是踏踏实实读书的人,如果你也反感所谓的快速阅读,如果你也享受醉心阅读的畅快,那么,我推荐你看金克木这本《书读完了》。
你会发现,书是真的可以读完的。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