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新解形式逻辑三大定律
形式逻辑三大定律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个词叫追根溯源,通俗讲叫从头捋。儒家思想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格物。现在就对这三大定律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挖掘,从根源进行格物。这其中需要大大发挥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因为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不免乏味。
先从同一律说起,我们都知道科学是从观察开始,之后是抽象、概括、总结、验证。在我们的观察中,一张桌子、一个苹果、一只小猫,它们在某一刻就只是一张桌子、一个苹果、一只小猫。
现实中我们不曾观察到这样一种想象:一张桌子是一张桌子的同时还是一个衣柜也是一扇门或者同时还是一个苹果,还是一只猫。
基于大量此类现象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共性:从某一个角度看某一个东西只能是某一个东西,它不能同时还是其它东西。
再观察其它,我们不曾观察到同一张桌子摆在你家客厅的同时还摆在他家客厅,还摆在另一户人家里。你在上海的同时你就只能在上海,你不能同时在上海还在北京还在杭州或者同时出现在更多的地方。这里面也有一个共性:不能同时出现在多个空间,只能出现在一个空间。
还有一个地方也同样存在此类现象,那就是你有意识的思考只能思考一个事物,你不能绝对同时思考两个或更多个事物。比如你不能同时听着语文课和数学课。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完全可以多个课程一块儿听。所以才有一心不能二用。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事情,否则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的就不会存在,不会存在就不能实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发现的这个共性就叫做同一律。当然更多的方面都有着这个特性。这其中的关键是“同时”二字,不能同时,描述的是静态之中的逻辑。
那么有没有不具备这个共性的东西呢?有,那就是人的思维产物,人可以思维塑造一个这种东西,比如你可以想象一张桌子同时还是一个苹果,你可以想象你分身有术,你在上海的同时还在北京。因此才会有错误出现,错误首先出现在人的思维产物中。客观世界不存在错误。人的思维是要对客观世界模拟建模推理演绎,以此来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你的思维模拟建模演绎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才能正确的反映现实,所以我们要用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同一律这个大共性来矫正我们思维运行中的错误,以便更准确地对客观世界模拟建模推理演绎。
以上我们发现思维塑造之物可以不受同一律的约束。也就是说,同一律是关于形式的逻辑,而不是关于内容的逻辑,内容是思维的产物。同一律是形式层面的逻辑。它告诉我们形式的存在有什么共性。可以简单表述为:只能为一个“一”,不能同时为多个“一”。
再说不矛盾律,不矛盾律是对同一律的引申。人们对形式的存在给了一个“是”或“不是”、“真”或“假”等诸如此类的矛盾的定义。可以看出矛盾是同时为两个“一”,因此不符合同一律,那么不矛盾律成立。可见,同一律其实就包含解释了不矛盾律。
排中律是对不矛盾律的补充。当人们对形式的存在给了“是”“真”定义后,发现形式的存在只有“是”或“不是”,“真”或“假”,没有中间状态,就是不存在“既不是又不不是,既不真又不假”的中间状态。那其实“中”也是同时为两个“一”,按照同一律必然排中,否则将违反同一律,那么矛盾将出现。可见这三大定律是自洽的。
不矛盾律、排中律本质上都是同一律。这是人们在对形式的存在给了“是”“真”等的定义后,对同一律的另一种描述而已。
以上是对同一律的认识,那么同一律在宇宙中扮演着何等重要角色呢。这个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事物的存在没有同一律的约束,这世界将会是何等的捉摸不定,何等的混乱,如此不确定,如此混乱,人类还怎么发展,谈何理性,谈何主观能动。如果没有同一律的约束,那么我们将失去推理的基本逻辑,推理将无法展开,而基于这三大定律的逻辑推理将失去意义与价值,沦为纯粹的思维游戏。
个人认为,同一律是事物静态形式属性之中的最大共性之一,是宇宙秩序的基石。
以上就是对形式逻辑三大定律的新解,只是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