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整理,探梦人生收纳整理控思维方式

什么是整理师思维模型?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2人  c51b3689d197

前几天看到一幅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图,提到“整理师思维模型”,那到底什么是整理师的思维模型呢?

思维模型,是基于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的理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指的是一个人做出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

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型,比如一名整理师与一个艺术家、投资人或一个游戏设计师的思维模型一定不是完全相同的,尽管他们可能有相通的部分。

整理解决的是“混乱”问题,目的是有序。

不论是一个房间里物品混乱,还是一个人头脑里思维混乱,或者一个公司里工作流混乱导致效率不高,大都可以通过认认真真地整理来解决或者改善。

所以整理师就是帮助他人来发现问题,解决混乱的咨询师。

很多人都听说过时间管理的四象限:

如果说时间管理有这样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的区分,那么物品管理同样有“需要”和“喜欢”等不同维度上的区分:

比如,我们盼望了很久,终于摇到了号、发了年终奖买的新车,就是既需要又喜欢的;

下雨天临时在路边买的雨伞,就是需要但不喜欢的;

已经有了一堆其实根本用不完,但就是想买的口红,就是不需要但喜欢的;

商场打折促销时买的,但其实回来一次也没穿过的衣服,就是不需要也不喜欢的。

为了解决混乱,为了能让我们身边围绕着的是“既需要又喜欢”的物品,整理师在客户家的工作步骤通常是:

将所有物品陈列出来,以真实呈现全貌—>梳理—>问题和矛盾浮出水面—>抉择取舍—>突显重要且心爱之物。

这个过程并不完全是一种理性思考,也需要大量的内心感情释放。对客户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了解自我、疗愈自我的方式。

很多人对晓雪说,我家也整理啊,但是衣服整理完没几天就乱了,后来我就丧失信心了。

其实问题不是出在整理了又乱了,而是因为你并没有完成上述的整个整理过程。

说是整理,只是做了分类,又统统把衣服挂回衣橱,不喜欢的不适合的还是挂在那里永远不穿;

该扔的不扔,全都混在一起,找的时候满衣橱扒拉;

自己适合什么风格也不知道,还是瞎买一堆;

总结不出来自己穿什么样式什么颜色好看,衣服穿上身也不能帮自己提高精气神儿和自信心……

这样的衣橱谁瞅着不头疼?不乱才怪呢。

说起来,整理师在工作时确实有思维模型的存在,晓雪把它们总结为一个这样的三角形:

1、少即是多

家里有一只喜欢的茶壶,是挑选了很久才买下的,每一次喝茶,都觉得是一种幸福。而那些别人送的即使价值不菲、买茶台赠的成套精致茶杯,就不会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在物质极大丰富、物品唾手可得的年代,拥有成堆的物品不再是奢侈,而遇上真正喜欢的、互相加持的缘分之物,才是奢侈。

永远不想对生活中“不够心仪”的物品满足,整理师的词典里,没有“凑合”二字。

2、分门别类

当物品数量越来越多,区分好物品的种类,同类物品放在一起,更加符合我们大脑的“联想”逻辑。管理有限的几“类”物品,当然要比管理成千上百“件”物品容易多了。

除了物品,更深一层,将感悟收获和人生经历分门别类,回顾、总结、复盘。

隔行如隔山,人生没有完美,承认我们不是万能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争取做到最好,而在自己的界限之外,大方地接纳和承认无能为力,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3、区分主次

当我问一些在求职时很迷茫的年轻人“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老板和工作场景,觉得什么行业有意义,你的梦想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不知道啊”、“随便吧”、“可能”、“也许”。如果一个人还不够了解自己,想让他提出“我想要什么”是很困难的。

资讯泛滥的年代,我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越来越不够用,每个人看上去都忙得不可开交,去追逐许多本来并不属于自己的机会。

到底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请认真地思考这道属于自己的人生命题。

而这道题,没有可以照抄的标准答案。

只有经历过一场整理,我们才知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整理不是简单地扔东西和归置物品,而是一个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这不光是对物品的取舍,更是我们审视自己人生的一次机会。

4、“我”

整理师的典型思维是永远从人的角度出发,而非围绕物品。在一个物品爆棚的客户家,一件仍“还能用啊”,但已经超过一年没有碰过、发挥过价值的物品,通常整理师会建议客户“扔掉”或者“送人”。

如果回答我在上面提出的问题,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让事情怎么发展,我想让别人为我做什么,我想让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喜欢什么,怎么能让我感到快乐,舒服,愉悦,充实,感动,幸福。

从“我”出发,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喜好,整理师不会强迫客户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所谓“规则”或“规矩”,至多只是提供一些工具和建议。

因为同一件物品,对于不同的家庭,甚至是同一个家庭中的不同成员,意义都是不同的。出发点是客户,而非整理师的个人经验和喜好。

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提倡在整理作业过程中,客户一定要充分参与,以客户动手整理为主,因为只有这样,客户的感受和收获才是最大的。

话说回来,整理师思维模型就比别的模型要好吗?当然不是!

仅凭整理师思维能让一个人成功吗?当然不能!

举个例子来说,因为整理师更多是从已有的物品中梳理出头绪,行动力杠杠的,但与产品经理、互联网思维等相比,在前瞻性、创造性、推广营销方面,就十分不足。可以说整理师思维中很少涉及到这些方面。

光凭整理师思维也无法锻炼写作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授课能力、团队精神,做好产品设计和客户维护,创业时不学习其他的也无法开疆破土、跑通盈利模式、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所以虽然整理能力和使物品有序的思维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也并不是说整理师思维就是万金油,看见什么都往里套。

如果能和不同思维模型的人多碰撞,互相学习,相信会对整理师思维模型的取长补短、整理师事业的发展,大有帮助。

围绕“我”,用更少而精的物品,分门别类,区分主次,一起享受有控制感的美好人生。

这就是我,一个典型整理师的思维模型,你的呢?

(全文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