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公元617年,当时的李渊还只是隋朝的太原留守,是隋朝任命的太原军政长官。在太原,李渊有力地镇压了当地的农民起义,不料却遭到了突厥的袭击,惨败而归。因为当时的隋炀帝残暴无能、滥杀无辜,李渊害怕自己因为战败而性命不保,他决定开始反隋。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上的记载是,李渊本想做隋朝的忠臣,可李世民却想造反,李世民设局让李渊不得不跟着他一起起兵。可想而知,这段记载是李渊或李世民后来篡改的,要知道李渊在官场上打拼多年,而那时的李世民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整件事情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他们父子二人在唱一场双簧。
后来,李渊带领儿子和部下一起打下了江山,创建了唐朝。但他们内部,尤其是李渊和这个二儿子李世民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终于,他们在玄武门这个地方,开启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唐朝创立初期,李渊称帝,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在众多儿子当中,李世民的战功是最显赫的。为了牵制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培养过很多家族成员。
在太原起兵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军事上是平分秋色的,分别担任左右大都督。然而,定都长安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困于长安的朝堂,不再掌握军权,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有军权的人,是没有话语仅的。
李世民上位之后,立"贞观"为年号,"贞观"二字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李世民之所以选择"贞观",是想向天下百姓表示自己会以正道示人。历史证明,李世民的确是一位好皇帝,他在位这二十三年,为大唐创下了空前盛世的繁华。这二十三年被后人称颂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主要从选贤举能、完善制度、经济发展、国家安定四个方面,来展示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勤政爱民的政治举措,以及唐代整个王朝的各方面实力。要想让国家发展强大,人才是基石。李世民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让寒门学子也能出相入仕。与此同时,李世民对待曾经的敌对部下,像李建成手下的魏征、王挂( gui )等人,都因为欣赏他们的才华而委以重任。李世民能够宽容大度、选贤任能,让所有有才能、有抱负的人都为唐朝的发展,贡献出不凡的力量。朝堂的制度是历代朝廷容易腐朽之处。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不仅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更是给官员放权。在其他朝代,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但李世民却认为自己的决策,也要接受官员的审核,防止帝王因个人因素而作出不慎之举。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各国皇帝都强调权力集中制。唯有贞观时代,李世民选择下放更多权力给官员。能主动做到把权力关到笼子里。李世民实属是极具开拓性的君主。
要想让百姓富足,经济发展不能瘸腿。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使原本饱受多年战乱,残破不堪的中原大地,得以迅速恢复生机。其中最主要的是均田制,让老百姓有田种,减少地主剥削,缓解社会矛盾,繁荣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