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物质世界--两代人

2017-03-31  本文已影响19人  片刻灵光mieco
▏摄影:mieco

       作为89年出身的南方丫头片子,现在已然是大妈级别了。我毅然不顾周边的白眼,欺骗连带麻木自己,那眼角的皱纹与垂下来的眼睑包裹着一涌而来的黑色素并不存在。宣称自己只不过是个少女级别的人。有点扯题,继续。作为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可并不如现在九零零零后年轻一代那么容易,也并非是父母一代有一顿没一顿的艰苦。父母一代,喝着看不见米粒的粥,五六个兄弟姐妹分一块豆干的生活。我们是生着蜂窝煤炒菜,塑料圈高压锅就是最时髦的器具了。洗衣服是像洗脸盆一样形状的大红色的塑料盆,有脚踏车是凤凰牌子的,房子是自己盖的瓦片平房。其实这样的生活比上北方山区的孩子,已经算不错了。随着后来上学的90年代末时候,其实在绝大多数的家庭算是半小康,至少吃穿还不忧。

       但是对于中低阶层的农村家庭,有低到尘埃的卑微。父母一代本身大多数都是没怎么读书,知识少,爱攀比好面子与愤世嫉俗的。有点钱都喜欢吃好些,大概是小时候饿怕了。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去外地回来,都会带一个大大的西瓜回家,我们都特别高兴。有时候行情好,晚餐也会加菜。生孩子的话,一户人家肯定要有个男孩子。有些顽固的父母一代,生了五六个女孩子也不罢休,定要一个男孩子。这是重男轻女与为后代留根苗传承香火的封建思想其中多少还伴一些那了不起的面子问题。我们家刚好只有两个女孩子,这也是父亲一直耿耿于怀的心结。对于教育,小时候却没能多管教自己的孩子,读书时期,父母莫非是传递知识改变命运,上大学就能有出息,有出息就能赚大钱的价值观。还有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的比较说法,说人家孩子,一个月赚2000,至少拿1800回家,别人家孩子考到哪个好大学现在哪里上班,能赚好多钱回家。

▏摄影:mieco

       我们这些八零后或尾的人,其实大多数还是比较能吃苦的,长大了当然也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能满足父母的还是只能赚钱。虽然父母没怎么教育,好在我这一代大多数还是比较懂事的,我们知道父母同时也心疼孩子在外受累,父母虽然穷怕饿怕,可是她们骨子里还是节俭的,这不敢买那不敢买,三餐吃不完的菜也不扔掉。我知道她们只是不甘于贫穷,只能把彻底脱贫致富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他们看看周边的同一代,有些当年的混混靠着关系或买来了不错的官衔,有些是自己经商打拼,都能挤上了富有的班车。其实自己的生活也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艰苦,只是不甘心,所以还是卑微地活着。而子女,受父母一代的影响,小时候的也同样卑微着,自卑,怕被看不起,长大了要发愤图强,要赚钱要孝敬父母。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那么矛盾与缺乏沟通,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真正的思想,我们总是有矛盾,观点不同,想法差异,好像怎么也互相理解不对彼此。但是我们彼此相爱着对方呀。我们知道也许赚钱不是自己唯一生存的价值观,却为了父母,为了让她们过上好日子,更好的日子,我们愿意不断努力着。

▏摄影:mieco

       对于子女赚钱孝敬父母的思想,学生时代,看过82年出生的青年作家落落的一本书里面一篇关于亲情与金钱的文章,一时产生共鸣,那密密麻麻的字,当时看得感动热泪盈眶,毕竟和自己现实的家庭有那么几分相像,当时的自己立马写了所见所感,小本子整整三页,直到这样的情绪被宣泄下来才释怀。详细的文章记忆已有点模糊,我印象摘录下几句。

      “父母是那么容易无欲求地被讨好,要给多少东西才能弥补得了过去那些付出在自己身上价值连城的情感。不要拿空话和自己的成功妄图来填平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怎么才能令自己过得不那么世俗点,怎样才能令自己对钱看开些。做不到。不要跟我说什么金钱替代不了感情的蠢话。但是并不是金钱可以替代人的亲情就畏缩起来。其实那些用金钱买的东西象征着爱,我也可以说,即使我甚至说不出应该是什么,没关系,自己某天饿得吃馒头也在所不惜,只要让那些爱我的,被我爱着的人,过好日子。”

▏摄影:mieco

     跟落落不同的是,那个遥远的我,应该说是上初中的我,每逢被问到梦想的时候,前提,必须是“父母”我想当OL,赚很多很多钱。我想当···,为的是赚很多很多钱。用很多很多钱,养你们到九十岁,一百岁,也许希望更多一天,更多一点。这些是当时自己写的观后感里面的话。觉得稍显煽情感性了些,毕竟当时的自己还是那样的年少。为父母赚更多的钱,过好日子,也一直影响着这群八零后还有坐上八零后末班车的我们。出来社会之后,也越来越主动去承担,毕竟这也是中华儿女的美德。但是除此之外,前面我有说到,我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与三观,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在着重道德,也不该让道德过度绑架了自己?在追求物质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权衡比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否比盲目追求物质生存更有意义呢?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毕竟现在当今的年代,谁不想让自己物质生活不断提高。

       前几天重看了《奇葩说》第一季海选(一个关于表达观点与辩论的节目),有一个清华大学的法律、经济以及新闻传播背景的博士选手,上来就抛了个问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什么样的就业合适。同样出自清华学子高晓松顿时生气说对他的表现很失望,并说他没有一个大名校学生的胸怀天下的理想。名校为镇国重器,不是为了让你找工作的,而是培养是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名校生的风范。说的可真好。确实,现在大学生,选专业,不就是为以后找一个对口的专业,不就是也想以后也能赚多点钱。我觉得,在追求物质中,我们更应该多些其他价值意义上的追求。人生就像沙滩的沙子,你堆砌一个形状物体,潮汐来了,也许会冲毁你本来堆砌的形状,此时你可以选择重新堆砌你本来的形状,或重新堆砌新的形状出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