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闲幽阁经验之谈

写文的,都应该是一个园林师,哪怕很蹩脚

2022-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捧个大瓜

大凡写文章的人,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嗯,不错,文章可读性很强,引人入胜。我以为,这是最高的赞扬。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写的文章无人问津,令人苦恼。这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味同嚼蜡,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品,比如《红楼梦》,也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窘境。如果不是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积淀到一定程度,这部号称中国文学史巅峰的名著,还真的是不太好读懂,也不能顺利读下去。

我记得当年兴致勃勃读红楼时,没看几回,就打起了瞌睡,以致于半途而废,一扔就是若干年。

相比较而言,《水浒传》却是大受欢迎。除了它是一部武侠性质的书,很有抓眼球的东西,刺激兴奋点外,其中不可否认,在其叙事的艺术性上,有独到之处,通俗来讲,与人们的心理是相吻合的,那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不管是普通人也好,专业研究人员也罢,基本上都是这个心理。因此,写文章一定要迎合这种心理,收割最广大的粉丝,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否则,就是白干或者说很惨。

如果再俗套一些,在当今时代,如果你写一部类似于红楼风格的小说,恐怕要饿肚子,但倘若写一部水浒风格的小说,估计要火,还很有可能大火。

前者代表一种如诗如画的理想,后者代表一种柴米油盐的生活。我提出这个观点,不一定都能认同,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况且在理论上,也还有据可寻。

比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还有曹雪芹的铁粉脂砚斋所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萦洄,便是死水。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把写文章是看做构筑精致的园林了,那么,无异,对于写文的人来说,说是做一个园林师,也不为过,哪怕是很蹩脚的。

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人们徜徉在这样的园林之中,曲径通幽,盘旋回环,远比一马平川抬眼一观便知端的,要惬意得多。概因人们都有好奇心,而且喜欢用自家脑子思考问题,需要进行不停满足这种思考,才能激发兴趣,才能流连忘返。

同样,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当然,大开大合的情节,因为其产生的气场强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巨大的兴趣。

比如,某地忽然发现了一条真龙。这就是开天辟地大的事件。定会吸引众多人的注意。然后再展开是如何发现的等等,人们抱着好奇心,会一直读下去,你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乃至几万字,都会让人兴致勃勃阅读。可是,现实生活中,并不会经常有这样轰动的事件和情节供你选择。那怎么办呢?

其实,生活中或者在行文中,完全可自己进行兴风作浪,营造这样小小的波澜。做人要老实厚道,但写文章可得要奸酸刁滑,欺上瞒下,左右逢源,无所不用其极。

这与营造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该遮的,要遮;该露的,要露;该曲的,要曲;该柳暗的,一定要淡下去;该姹紫嫣红的,一定鲜艳夺目等等。

反映到作文章上,那就是该吞吞吐吐的,一定要结结巴巴;该直抒胸臆的,一定要气吞山河;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决不立显一张妖艳或妩媚的粉脸;

总之,要悬念迭生,让人提心吊胆,又让人焦虑捉急,总是想快速翻阅下去,寻求一个结果。简而言之,是要在叙事中注重搞出波澜,搞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效果。

在这方面,外国的莫泊桑《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堪称经典。他们也被誉为小说结构大师。

但在我国,若论高明的园艺师,施耐庵便是其中之一。金圣叹曾放言,若读熟读懂《水浒传》,天下的书便都可迎刃而解矣。此话虽有些过于夸张,但事实上,说得不无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细读这部经典名著的话,处处可见施耐庵的构思巧妙之处,最可贵的是他能把一件细小的事件也搞得风生水起,波澜起伏。我们仅举一例。

第十二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主要是写林冲经过前几回的劫难,诸如媳妇遭到高衙内的调戏又被他惦记上了,便疯狂想置林冲于死地,设置种种毒计,来要林冲的命。林冲无奈,被迫反抗,杀死了陆虞侯、富安、差拨等,逃到柴进庄上暂且安身。

但杀死这三位,大火又烧了大军草料场,动静很大,官府追捕很急,柴进庄上也呆不下去了。柴进便荐他到梁山泊落草保命。

怎奈王伦心胸狭隘,不容林冲入伙。可又没有多少理由,又加上朱贵、杜迁、宋万的力谏,王伦没法,只好勉强答应,但要林冲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投名状“,也就是入伙的条件。

满足了这个,方能落草。期限是三天。三天拿不来人头,林冲只好滚蛋。对于文章的布局来说,前几回已经将林冲虐得死去活来了,端的是雪上加霜。本可以到梁山做个贼人万事大吉,谁曾想,又平地起波澜,让林冲这个走投无路的人,又面临生死抉择。

可谓是生死悠关的三天。矛盾一下子就绷紧起来。如果让普通作者来写,可能也会写得好。但是,施耐庵写得却是最为相当的出彩,令人叫绝。

第一天,与小喽罗下去渡河,到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却无一人。林冲闷闷不乐,返回山寨。这也平常,哪能一下山就遂了心愿。

重点是作者把王伦一并纳入进行描写。按理说,王伦提出三天的期限后,静等着林冲交纳人头就是了,可是,才一天时间,王伦见林冲空手而回,便问道:”投名状何在?”、“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其急吼吼赶走林冲的心态,跃然纸上。

林冲随朱贵刚上山时,王伦尚能摆酒设宴招待林冲,此时,林冲不敢回王伦的话,“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由当初的宴席,到现在的”讨“饭吃,林冲有多惨。

第二天,在小喽罗指引下,来到南山处伏击。左等右等,客人是来了,不过,却是一伙人,约有三百余抱团。林冲纵有冲天的本事,也不敢贸然行事。只好眼巴巴看着他们去了。这让林冲晦气得不行。

晚上返回山寨,王伦的丑陋嘴脸更加显现。他问林冲投名状,林冲这回只是叹气,连回答的勇气都没有。王伦笑道:“想是今日又没了。我与你三日限·····若明日再无,不必相见,便请挪步下山,投别处去。”

林冲惶急郁闷,王伦却笑了,两者对比何等强烈。这使得林冲几近绝望,因为还仅有明天一天的时间,林冲心内凄然,料想搞不来投名状,自己叹息一回,也只能认命,便提前做好准备。

“次日天明起来,讨些饭食吃了,打拴了包裹,撇在房中”,做好了一旦再也无果,就卷铺盖走人的准备。再一次把悬念高高挂起。

第三天,与小喽罗到东山路上来等候。这一日,作者也不是平平常常简单叙之,而是再次虐起来。“时遇残雪初晴,日色明朗‘,天气是非常好的,雪后的景致更显得美丽,可是林冲却是心内如焚。

等了许久,依然无人,只好对着小喽罗说,趁着天色未晚,就此回山寨,趁早拎包裹走人,免得让王伦来赶。这真是虐到顶点。金圣叹看到这里,批注说,吾为之一哭。

正在这暗淡之极时刻,柳暗花明了,喽罗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果然来了一个人,林冲大喜,其实读者也是心内猛一放松,与林冲一样,满以为这次可以遂了心愿,搞来投名状。

但作者偏偏不按正常人思维出牌,偏偏又让这个人跑掉了,仅得到一担金银财物。可光有财物是不行的,王伦要的是投名状——一颗人头。

林冲直叫苦,小喽罗却还不错,宽慰他说,财物说不定能抵上。林冲仍不死心,叫小喽罗挑担上山,他还再等等,指不定等得到。

至此,这三天的叙述基本完成,我们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天的场景和叙事手法各不想同,有简有详,有平铺有跌宕,有开坑,有填坑,一荡三漾,极尽回环,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还更进一步刻画了王伦那种心胸狭隘的小人嘴脸,为后来林冲梁山泊杀死王伦火并,埋下了伏笔。

当然,第三天的结局,又承上启下,引出了杨志这条大虫,于是故事便自然而然由写林冲转向杨志,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你说,这样风生水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不让你熬夜追着读么?

当然,对于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而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起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回环曲折和跌宕起伏。

纵观王伦设置林冲三天拿来投名状,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因为他本来就要设置一个较高的门上槛来为难林冲。而无故去杀人,又是在人迹罕至处,本身的难度就超高,正是如此,才造成一波三折的效果。

所以说,一个写文的人,都应该是一个园林师,在构思上下大功夫。文章的语言锤炼,非一朝一夕可成的,那得浸淫多年,才能积累起浩大的词库。

但去精心构思,短时期内就可见成效。这正如建造园林,材质可以不是特别好,哪怕你还很蹩脚,但着力精心布局,一样可以收到曲径通幽、盘旋回绕,一步一景的成效。

相反,纵使材质再好,再高明优秀的园林师,倘若胡乱堆砌,没有创意,也是远远达不到可观可赏的效果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