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生死的勇气,不是谁都有
【#男孩为捐角膜离世前小心保护眼睛#[快哭了]】3日,浙江绍兴的15岁男孩磊子,因结肠癌离世。他曾做过2次开腹手术,8次靶向,7次化疗,弥留之际嘱咐妈妈,想捐献遗体。为完成捐角膜的心愿,最后几日他闭着眼,总说“要对眼睛好一点”。据了解,他的角膜可让两人重见光明。
看到这则消息时,我还是很震惊。因为坦然面对生死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生死之际,还能想到为别人做些事情,更是难得。
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似乎都是从很多的人生第一次开始的:第一次为人子,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跑,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第一次面对生死。
仔细想想,好像第一次都是伴着我们的生命成长,那些第一次是在怎么样的场景下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因为什么缘由发生的呢?你还记得吗?
2020年的疫情,无疑放大了很多人对于生死的理解。期间在医疗机构中所感受的时间就是生命,是那么的突兀,却又那么的清晰。没有什么比真真切切的体会更让人信服的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其实不少人活得比这个社会所认识得更清楚,不惧怕谈论困难、麻烦,甚至是未来几十年以后的养老生活,但不愿意谈起生死的话题。这让我想到此前看到的一个讨论:对于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一部分人认为年轻人甚至是全社会是需要去认识生命的,人就是会去经历从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必然。一部分人认为,人活着就好好地活就好,死亡这个话题若非不得已可以不提。
当一位在乎的人,突然离世,自己开始审视生命了。不出意外的话,这是包括之前的我在内的大家都将经历的一件事情,或早或晚。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权利、名誉还是其他的什么更具体的东西?
当直面生死之后,我发现相比于之前的偏理想主义,我更务实了。我开始真正把一些事情落地去做了,而不单单是在脑子里不断地反反复复的想,或是预演。我没有那么多的焦虑了,因为知道:此后每一步都将距离死亡更近,同时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都不知道,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踌躇上显然不值当的。
希望你足够幸运,不用在一个时间里去经历生死的感悟;希望你足够幸运,在一个时间里去感悟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