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青年三有读书散文

群雄逐鹿,六国归秦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6人  子慕云

由春秋到战国,贵族社会的价值观逐步瓦解,从上至下,社会风气流氓化。旧的势力在没落,新的势力也在崛起,权力是讨厌真空的。

使人意外的是,最后是由底子最薄、自然条件最差、资源最匮乏的秦国真真切切地统一了全国,之前的周朝的所谓统一仅仅是文化上的认同而已。

秦朝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十几年,但其曾经所到达的顶点,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向往,其所创建的基本制度两千多年经久未衰,延续至今。

秦国统一全国,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是励志还是鸡汤,看官自有自的观点。

群雄逐鹿,六国归秦

一、战国的前夕

春秋至战国,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络绎不绝。诸侯国数量在春秋早期有一百多家,到了战国初年,只剩下十余家了。

在这十几家诸侯之中,其中七家实力最强,分别是齐、魏、楚、秦、韩、赵、燕,它们被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历时二百五十四年,大小战争却多达二百三十六次,战争规模达几万至几十万人,可谓战争连绵、场面惨烈。

战国期间,诸侯及贵族所处的上层社会高度流氓化,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折手段。

社会底层,贵族所圈养的奴隶纷纷逃离贵族的庄田,开垦私田去了。开垦私田过程之中,掌握了足够多土地资源的人成了社会新贵,他们被称作地主。

地主,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他们正在聚集和组织起来。他们的诉求是朝上发展,往上突破的过程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世袭的贵族。唯有打破贵族的世袭制度,地主阶级之中的“贤者”方能取而代之。

地主阶级在崛起过程之中,得到了君主的支持,直接控制资源是君主一直以来的诉求,因此君主和地主有共同的意愿去搬走贵族,这样就没有了中间商来赚差价。

当然,君主是不可能直接控制平民及土地资源的,君主和土地资源之间仍然需要有中间阶层的存在。

地主阶级中的“贤者”逐渐取代了贵族,成了连接君主与土地资源的中间层,也就是后来的官僚集团,他们是职业经理人,同时他们是不能世袭的。官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皇权,但是同时又不得不依附于皇权。

贤者与贵族的博弈过程,就是执行变法的过程。变法的主题,无非是如何最大程度地鼓励平民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变法的愿景是,打破世袭制,取而代之的是法治社会。“唯才是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法家眼里的的理想社会。

二、魏国李悝变法,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诸侯国里变法的第一人是魏国,主持魏国变法的是李悝(kui)。李悝何许人也?很多人不认识。

李悝的老师很多人认识,李悝的老师是子夏。子夏是谁?还是有人不认识。子夏的老师,地球人都认识了,那就是孔子。

孔子不是提倡恢复周礼,维持贵族体制的吗?怎么徒孙李悝搞起了变法呢?

李悝变法的思想来源于子夏。子夏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弟子成材的良率是很低的,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很赞赏子夏,其它都好,就是觉得子夏对礼乐制度似乎不太尊重。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之间门派分裂,子夏自立门派,为法家鼻祖。

子夏来到魏国,深得当时喜爱儒学的魏国君主的器重。子夏有两位高徒,李悝和吴起,两位分别主持了后来的魏国和楚国的变法运动。

为什么会是魏国第一个实行变法呢?一切均是被形势所逼出来的。魏国在三晋之中相对落后,富庶不如韩国,军事强悍程度不如赵国。同时,魏国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受敌,东齐、西秦、南楚、北赵。

所以,魏国突围的唯一方式是变法图强,于是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里实施了变法,李悝主持整个变法的进程。

李悝变法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2、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di)法,由国家控制粮食购销价格,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同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3、制度上,实行法治,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惩罚、军功奖励等均有完备的规定和流程。

4、军事上,建立武卒制,对军队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并且对队伍进行重新编排。

李悝在位五十年(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魏国称雄五十年,成就战国首霸。作为变法第一人,李悝变法对后来的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影响巨大。

三、楚国吴起变法,无疾而终

吴起,曾师从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之子。后因母丧,吴起未奔丧守孝,触碰了儒家的底限,被逐出师门。

被逐出师门之后的吴起放弃儒,转而研习兵法。学有所成,之后吴起在魏国担任将军,在攻打秦国过程中战功显著。吴起在魏任将期间,又师从子夏学习法家。

后,吴起自魏入楚(公元前387年),楚王器重,委以变法重任。吴起因变法得罪了权贵,楚王薨,贵族群起攻击,箭射吴起。吴起急忙逃至楚王停尸处,大家在射击吴起的同时,楚王尸体也有被乱箭射中。

新的楚王继位之后,处死了射中楚王尸体的大夫七十几人,同时吴起尸体也被车裂,至此吴起变法无疾而终。

可惜的是,这个时间段是各国变法图强的黄金时刻,各国诸侯正在相继崛起。

- 公元前403年,赵国公仲连变法,赵国开始强大;

- 公元前386年,齐国完成“田氏代齐”,再加上齐威王的励精图治,齐国开始复兴并走向强大;

-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自魏归秦实施一定的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强大。

- 公元前387年,吴起变法对楚国的实力增强虽有提升,但是后来者未能继续坚持。

大家都在努力,而你却不思进取,无疑等于选择退步!选择退步之后的楚国在后期的地位显得尴尬,不上不下,成了齐、秦两大强国争相拉拢的对象。

同时,楚王的外交立场在齐、秦之间摇摆不定,且贪图小便宜,最终为齐、秦分别蚕食。呜呼,哀哉,可怜屈原因此忧愤而投江自尽!

四、齐魏接力霸主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率先强大了起来,但是魏国四面受敌,东齐、西秦、南楚、北赵,同时对手也在相继崛起,特别是东边的齐国。

齐国的东边是大海,所以齐国的唯一突破口是往西攻打魏国。公元前353年是一条齐魏争霸的分水岭,标志性事件是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事件的脉络大致如下:

公元前354年,赵攻卫,卫国是魏国的属国,所以魏国出兵救卫。魏国围住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求救于齐、楚。

齐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为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孙膑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齐军于桂陵大败魏军。

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击败齐、宋、卫联军,接着休战、会盟。

桂陵之战,虽然魏军损失并不大,并于次年在襄陵挽回败局。但是,魏国在此次战役之中遭到赵、秦、齐、楚的四大强国的围攻,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很吃力了,因为小弟们开始联合起来攻击大哥了。

公元前344年,魏国最先称王,三年之后遭到围攻,从此一蹶不振。

事件脉络简述如下: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再次“围魏救赵”,魏国主将庞涓返回救援。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师从鬼谷子,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并致残孙膑。这次交战,孙膑将把公仇与私怨一块了结。

孙膑在静静地等待着庞涓回来救援魏国,同时将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

第一天,孙膑下令设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接着三万灶,逐日递减。因为齐军素来名声不好,士兵比较怯懦,所以庞涓看到灶台的数量逐日减少,想当然地以为齐军是因为害怕魏军从而自己跑掉了一大半。

于是,庞涓下令轻装急追,结果被孙膑诱入口袋阵,继而被全歼,庞涓自杀而亡。

接着,孙膑下令乘胜追击,灭魏军十万,并且俘虏魏国太子。从此,齐国正式取代魏国成为超级大国,魏国沦为二流国家。

齐魏之间在交接霸主之位的同时,各国通过变法也在逐渐强盛起来,所以战国的整个局势进入了均势,群雄逐鹿的势头开始凸显,“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开始行成。

五、鬼谷子授二徒,合纵与连横

前文提及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鬼谷子何许人也?鬼谷子简直是神仙般的传奇人物。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

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鬼谷子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孟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难道世上真的有神仙?实际上可信度很低,古人喜欢蹭名人,或者说是不得以,他们往往把自家学说冠以某位名人的名字,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学说经过后世不断地加工与提炼,冠名作者的成果被不断加码,最终就成了神。

如今互联网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文字,署上自己的名字,个性得以很好地伸张的同时文章数量也随之也井喷。数量上去之后的文章,内容就会显得散乱且不聚焦,所以精品文章难得。

倒底鬼谷子是具体的某个人,还是很多人的学说的综合体,我们不去考证了,仍然约定俗成称之为“鬼谷子”吧。

传说,两位重量级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也曾师从鬼谷子。同时,苏秦的才能在张仪之上,张仪入秦还是苏秦设的局。当时,苏秦正在撮合各国缔结合纵联盟,担心联盟未能合拢之前,被秦国所破坏。

于是,苏秦智激张仪,逼着张仪去了秦国。从鬼谷子学院毕业之后,苏秦率先找倒了一份好工作。然后,苏秦热情地邀请师兄弟张仪过来帮忙。张仪屁颠屁颠跑来了,苏秦却对他十分冷落,张仪热面孔贴了冷屁股,于是一气之下去了秦国,并且得到了秦王的重用。

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张仪正因为来到了秦国,才华才可以得以更好地展示。因此,张仪很感激苏秦的用心良苦,延缓了秦国对赵国的进攻,为苏秦合纵联盟的战略方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显然,这是戏说,国家大事岂能犹同儿戏?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其实苏秦应该比张仪晚了一辈,他们之间应该是没正面交过手的。真正与张仪交手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公孙衍。

公孙衍与张仪不管在政治上还是私人关系之中都是死对头。公孙衍和张仪同是魏国人,他俩的出场时间是在商鞅被杀之后。

商鞅因为在魏国不得志,带上改革的蓝图,来到秦国,并且受到秦孝公器重,于是商鞅放开手脚在秦国实施了变法,实现了抱负。

虽然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是他的改革却被秦国一直很好得贯彻和执行了下去,商鞅变法并没有人亡政息。秦国也因此享受了改革带来的红利,直至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之细节,前面的文章已经专门介绍了这个主题,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是想表述一番秦国人“不忘初心”的决心与坚韧、倔强的性格特征。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路开挂,实力大增。商鞅之后的局势是三强形成,分别是齐、秦、楚。魏国已经出局,赵国还未绽放,目前超级大国齐国是老大。

同时,齐国和楚国是联盟,所以秦国想要突围,首先得破解齐楚联盟。

到了该张仪出场的时刻了!

商鞅之后,公孙衍来到秦国填补了职位空缺。公孙衍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表面上是在为秦国考虑但是实质上却是有利于魏国的措施,这很像是一位魏国的“间谍”所为。秦惠文王却被公孙衍的光环照耀得迷迷糊糊。

戳破公孙衍的小把戏的是张仪,张仪此刻还是小人物,他直谏秦王,揭示公孙衍的行为是顾私利而忘公义。明明此刻的魏国是这么的虚弱,为什么不去攻打,等某一天魏国喘过气来了,就不是那么好对付了。一语道破,秦王如梦初醒。

公孙衍被迫离开秦国,回到了魏国,此刻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同时魏国高层的内斗不止。

接下来,轮到公孙衍和张仪斗法了!

公孙衍主张合纵,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主要是齐、秦两个强国。公孙衍很厉害,把秦国围得死死的,连秦国身后的游牧民族政权也被笼络了进来共同对付秦国。

张仪破公孙衍的合纵,用的是连横,也就是忽悠弱国去跟随某位大哥,大家一起去对付其它国家。只要保证大哥有肉吃,兄弟们就可以跟着喝汤,当然张仪所谓的大哥就是秦国。

下个定义,合纵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是齐或秦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主张合纵的公孙衍讲大义,号召第三世界的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超级大国的欺负。可以想象公孙衍的情绪是悲观的,估计天天苦瓜脸,同时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合纵各国之间的连接是弱连接。

张仪诱导大家放弃大义,转而去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即刻享受。连横之下,弱国和强国之间的连接是强连接,这是原始源动力的驱动。

人性都是经不住考验的,同时又是近视的,眼前利益对愿景更有诱惑力,所以合纵最终被连横所破。

道理虽说如此,可以道路却是很曲折。秦国不断地被合纵联合起来的弱国所揍,但是秦国的性格是只要认定了一个方针就会一直执行下去。为什么各国变法最终都失败了,基本是人亡政息。唯独秦国一直在坚持商鞅所创建的新制度,虽然秦高层对商鞅本人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的张仪也是,虽然连横初期的效果并不理想,秦国不断地受挫,但是只要战略上是正确的,秦国就会一直在坚持,他们只认这个理!

反观合纵的几国,内斗不止,合纵略有小胜便沾沾自喜,稍一受挫便怀疑初衷。这给张仪的连横留下了缝隙,张仪见缝插针最终撬开了合纵联盟。其中最典型的典故是张仪戏楚王。

六、齐秦争霸,楚国摇摆

楚国虽然地盘很大,江南一片尽被楚国收入囊中,地域涵盖湖北全省,以及河南、安徽、湖南、江苏和浙江局部,但是楚国是一个虚弱的胖子。

魏国没落之后,齐、秦、楚为三强。后来,楚国先后与秦国作战惨败,被逐出三强,沦为齐秦争霸的拉拢对象。

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齐,担忧楚,因为此刻齐、楚是联盟。

张仪前往游说楚王,张仪说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楚王心动了,不顾屈原等人的阻拦。朝堂之上,屈原还怒斥了张仪。

楚王被猪油糊住了双眼,强行与齐国断交了。齐楚断交之后,楚王来讨六百里土地,张仪说:“六百里?听错了吧?是六里!”楚王怒,伐秦。秦与齐联盟共击楚,楚大败。

令楚国被动的是,秦国还趁乱占领了巴蜀,从此有了大粮仓。关于秦国占领巴蜀之地有一个传说,一个关于金牛的传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国想要直接攻打巴蜀很难,需要开一条道出来。怎么说服蜀王主动开道迎接秦军呢?

秦惠文王编了一个故事,说秦国有会拉金屎的牛,问蜀王要不要?蜀王说要啊!秦王说,好吧,那你挖一条道出来吧,我好把金牛送进来。于是,蜀王挖了一条金牛道,秦军由此道入蜀。这就是“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

事实是,巴蜀是两个小国,巴今重庆,蜀是四川。巴蜀不合,但是巴与苴国友好。

蜀攻苴,苴求救于秦。秦欲取蜀,然蜀道之难,恐韩趁机袭秦,秦王问计于臣子。

张仪主张攻韩,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建立王业。这事情,后来曹操干成了。

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以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之则得天下并矣。

张仪和司马错的主张一虚一实,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军由金牛道攻蜀,蜀灭(公元前316年)。随之,秦又灭苴、巴。巴蜀遂定,秦益富强,富国、广地、强兵,同时又在战略上由侧翼包围了楚国。

司马错何许人也?司马错也是纵横家,同时也是战国名将,主张得蜀即得楚,得楚则天下定。司马错的八世孙很有名,就是司马迁。

七、五国攻齐,秦成独霸

齐秦争霸,齐略占上风。可是齐背靠大海,只能往西发展。但是,齐国只要往西迈出一小步,便会同时遭到众多小国的攻击。

相比之下,秦国大后方已经被摆平,同时又得巴蜀之地,进可攻、退可守。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国撮合大伙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楚、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国首都临淄,占领齐国达五年之久。

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再无力抗秦。

齐国衰落之后,赵国成了秦国最大的对手,但是赵国和齐国还是差了一个段位。赵国于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开始崛起,主要是军事方面比较强大。

说说楚国,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实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外交上摇摆不定。

公元前301年,齐、韩、魏击败楚军。同年,秦攻楚,齐秦两面夹击,楚国首都被破,从此楚国四分五裂,走向没落。

搞掉了楚国,齐国开始修理秦国了。首先是,公元前306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害怕,于是韩魏两国投靠了齐国。

公元前298年,齐、魏、韩攻秦,三年后攻破函谷关,秦求和。这就是开头所说的,齐秦争霸,齐国略占上风。

接着,秦国找到复盘的机会是,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威胁了周边国家。同时,由燕国间谍苏秦的反齐运动的推动,两年后五国攻齐,齐被占领五年。燕国存在了八百二十二年,实力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擅长趁火打劫。

齐没落之后,赵国成了秦国的最大对手,但是其综合实力与齐相差太远,无法取代齐的影响力。

范雎为秦国制定“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攻打身边的国家,同时和远的国家交朋友,稳住暂时还未蚕食到的国家。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军大败赵军,赵军俘虏被坑杀四十万人,此谓长平之战。

接着,公元前259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人反抗激烈,邯郸保卫战达三年之久。赵人的倔强在三家分晋时也有所提及,所以赵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平原君合纵楚国、楚春申君救赵败秦,邯郸之围方才解开,但是赵已重创。

猫在角落的燕国,趁赵重伤期间,攻赵,反被赵所败。

邯郸保卫战之后,东方六国由短暂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联合五国攻秦,秦败;公元前241年,赵联合楚、魏、燕、韩再次攻打秦国,为秦所败,联军掉头去攻打齐国,呜呼,一群强盗、乌合之众。五国联盟从此瓦解。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乘势逐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天下。

群雄逐鹿,六国归秦

八、六国归秦,天下一统

群雄逐鹿,六国归秦

战国七雄,将中国分为了七份,西秦、东齐、北燕、南楚、中原三晋(魏、赵、韩)。

魏国率先变法图强,首霸五十年,后被齐所重创。楚国变法无疾而终,同时楚国外交摇摆,反被齐秦蚕食。

楚国国土实在庞大,秦国大将王翦动用了60万大军方才统一了楚国,中途还曾遭遇一次大败。

赵国骨头最硬,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廉颇、白起和王翦,秦赵各占一半,秦国灭赵不得不靠反间计。

长平之战,秦国用反间计撤掉廉颇方才取胜;统一战争之时,秦国也是先用了反间计杀了李牧方才取得胜利。赞!赵之名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七雄之中,最不厚道的是燕国,手段厚黑、趁火打劫,反而间接地为秦国当了助攻。齐国的怯懦是闻名的,庞涓轻敌因为齐之怯懦的名声,最终秦的统一战争之中,齐战不利而降。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秦相李斯同窗,师从荀子。韩非子本韩国公子,韩王嫉才而不用。秦王爱才伐韩,韩王献韩非子求和,哀哉!最终,韩非子虽未直接为秦出力,但是其法家学说却渗透至秦国的骨子里。

秦国注重实效,不拘一格爱才、纳才,不囿于世俗、与时俱进,不忘初心。

秦国的起点是最低的,但是秦国由弼马温(初为周天子养马)成长为一统天下的帝国。秦国长期被隔离于中原腹地之外,被魏国挡在函谷关之西,关外自然条件不佳且深受游牧民族的侵扰。

每个人手上的牌都是最好的牌,世界上不会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秦国就是最好的诠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