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
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
学习不学习,平常没啥事好像看不出来区别,但是一旦有事,那区别就太大了。
1. 花最小的代价
元宵节,和亲戚一家一起去放烟花。
我和亲戚的媳妇都觉得就在七里河边放就行了,亲戚说他知道有个放烟花的好去处,要去哪放。亲戚开车拉着两家人都驶到南四环外了,我笑说:“你这代价太大了,放个烟花跑这么远。”
亲戚说:“这反而叫最小的代价,一旦有个啥事那才叫代价大。”
听了这话让我若有所思。
养孩儿也是这样。孩子小的时候,没啥问题,一学习一调整协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代价小。等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那都不是学习能解决的,付出的代价更大。
一朋友着急忙慌地找到我,这开学了,孩子要是去不成了咋办?
我说这就是可难办。朋友说能不能跟方瑜老师说说带这孩儿。我说这不行,一是这不符合青少年实操班的规则,我没这本事,说让谁带孩儿就能带。第二,方瑜老师名额满了,咱再慢慢遇导师吧。咱家这不是发展型,咱这属于阻抗型的,就是很麻烦……
2. 不要随意点评别人
有个熟人要来家里,孩子一听说:“真烦人。”
我说:“乖,这是咋了?”
孩子说:“他老吵我说我网瘾了。”
“听了这话,儿子你是啥感受?”
“也没啥,我现在强大了,我不是那样的人。他对我了解得太片面。”
“对,他有啥资格评价你!我儿子手机管理进步特别大……”
以前,亲戚家的孩子出于好心,我也没少伸着头去说孩子们:“你咋这么不听话?看把你妈气的!”坐实了毒舌阿姨的名头。
学习之后评价性的语言减少一大半,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别人的故事,不要轻易去点评他人。
课堂上院长讲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刚进直播间的新学员就说:“讲这案例咋能笑呢?”
院长讲课累到面瘫,半张脸都僵硬,嘴都歪了,嘴角一直保持上扬,不知道真相的那就跟一直在微笑一样。就像有次定好的直播,院长却生病住院了,为了能如期让邀约的新老学员听上课,院长在病房直播。结果有不明真相的新人就评价“咋能穿着睡衣讲课”?那是病号服,不是睡衣!
学习之后,能优化自己的语言管住嘴。我们的嘴就是我们的风水,心存善念,即便是陌生人都不要随意地言语攻击对方。
3. 刚才啥也没发生
跟孩子总结这个寒假的得失。
我在说失,孩子在说得。孩子说自己的高光时刻,我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孩子说完嫌我反应太平淡。
我笑说:“儿子,刚刚啥也没发生,再来一遍。”
我马上调整状态,吃惊地一把拉着孩子的胳膊说:“我的儿呀,这么厉害呀,咋做到的呢?”母子俩哈哈大笑。
以前会非常正经地心想有啥好显摆的?学习升级后的我能做当下的配合者。
母子俩一块吃饭。包子、馒头、菜饼各三个,先生临时有事出门了。我就吃了先生的那份。
孩子一直在吃小菜,我感觉他没注意到面点。我指着余下的两人份,说道:“儿子,妈妈都吃过了,你吃呀?”
孩子说:“妈妈,你能给我留一个我都心满意足了。”
“为啥这样说?”
“你之前都是不动声色地把东西全部吃完。韭菜鸡蛋,你光吃韭菜,豆芽粉条,我一个粉条都没吃到呢,被你吃得只剩豆芽了,白菜炒肉,一眼看不见就只剩肉了……”
我笑说:“哎呀,跟着我这个妈,这儿子在吃上包容心太大了,受委屈了,儿子……”
孩子笑说:“妈,没事儿,你喜欢吃都吃了吧。”
没学习之前,孩子说我个啥,我脸都拉可长,现在虚心倾听,改不改再说。(捂脸)想起来昨晚跟亲戚聚餐,我们女同志和孩子们都吃饱了,看到上了酸菜鱼。
我就问先生和亲戚:“你俩吃鱼不?”
“吃呀。”先生和亲戚异口同声说。
我说:“那我就吃酸菜了。”
我把酸菜挑吃得干干净净,惹得亲戚说“回头给你弄一酝好酸菜”!
4. 和老师沟通
孩子说:“妈妈,我有项作业没完成,你不会找老师吧?”
“何出此言呀?”
“你之前可会找老师了。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背书没背,你就告诉老师了。我一到学校老师就检查了,还告诉我说你告诉他的,他还说天天都要检查我背书。弄得我烦死了……”
“当时没听你说这事呀。”
“不敢呀。”
“那妈妈得为当时的行为给你郑重地道个歉。妈妈咋能那么干呢?!真是太过分了!妈妈那是没学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准备做个好奶奶……”
没学习跟老师沟通的流程前也经常会跟老师沟通,掉了多少次坑,连我自己都数不清。明明找老师是想成就孩子的,因为方式方法不对,适得其反。现在这对我来说不再是困扰。
一朋友说,才学了三个月孩子变化特别大,老师约了下周见面,在直播间买了院长的书准备送给老师,有啥注意事项不?
我说:“幸亏你给我说了一声。”我当当当让她“一定要不动声色,不要太刻意,不然弄巧成拙”把那一套流程给她又复习了一遍。
学习之后,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能帮助别人。
学与不学,差别真不是一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