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有学到东西
小华是个标准的上班族,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利用业余时间,看看书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可是虽然制定了严格的读书计划,看完一本书不但耗时太长,而且没过几天,书里的内容讲的是什么都完全不记得了。
这让小华感觉很苦恼,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阅读效率太低了,于是他开始练习自己的阅读速度,可是现在速度虽然提高了,可是却忽略了很多书中关键的核心内容。最头痛的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看书记不住的毛病。
小周在一家外企上班,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不过他总有时间看书,而且看完之后总能把书中的关键核心点找到,可以把这些内容变成和别人交谈中的很好的谈资。
最重要的是,小周看起来并没有多少时间在看书,或者说在学习这件事上没有花太多的功夫,小周就是大家羡慕的那种天生的学习者。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区别。这并不是天赋差异,也不是教育环境的影响。只不过是很多人把学习这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真正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01
数学上有个一概念,叫做“过度拟合”。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制作一个数学模型,来一丝不苟地反应现在的已知数据,那么它对未知数据的预测能力就会非常的差。因为现有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有误差的。你想要让每一个数据都在一个精确的位置上,结果就是对未来的预测会产生更大的误差。
就像我们平时生活中一样,越是精确的日程安排越是完成不了。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的东西,你的计划看似很细致,其实更本没有考虑到生活中的随机性,有太多的事情是你无法预测的。
你可以保证自己按时起床,但是没法保证在公交车上可以占到座位;你可以保证自己按时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是没法保证领导不会给你突如其来的安排新工作;你可以保证在固定时间去菜市买菜,但不能保证一定有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我们在学习中也一样,太紧密的计划安排,会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所以与其精细地给自己安排日程,不如利用好平时的碎片时间。
02
我们总是高估短期努力的结果,而低估长期的努力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复利效应吧,就是今天的努力,会变成明天的资本,积累到后天的成绩当中去。我们总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旦没有达到,从此就放弃继续努力。
看书阅读也是一样,关键不在于速度,而是有没有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连接在一起。你可能会说,这本书讲的是我从没有接触过的一个新概念,我要如何连接呢?
就像上面“过度拟合”这个概念,它是数学家在计算数学模型的精确度中发现的一个问题,你完全可以把它结合到自己读书和做计划当中来,建立一个自己的运用场景。最后用学术的语言解释不了这个概念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述理解它。
还记得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精彩解释吗?和一个美女花一小时聊天,就像过了一分钟;夏天在火炉边坐一分钟,就像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狭义相对论。朴素且易懂吧。
03
读书学会一个概念之后,还要记得用一用。
假设你对思维导图很刚兴趣,不但买了很多书研究,还听了很多别人讲课的心得。如果你就此认为,你已经学会了,那么结果多半会让你失望。知道是一回事,会用又是另一回事。在真正的使用中,你会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小细节需要处理。就像学外语一样,看得懂和听得懂是两回事,自己会说会写更是另一回事了。把你学到的东西做一遍,才是完成了学习的最后一步,这样你才真的学会了。
对于看了很多遍都学不会的东西,那就直接去用吧。不去用,你永远都是知识的旁观者,永远都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一次,你才能真正参与进来,没有哪一个人是看书看会的,书只不过是技能的使用手册。你买一台相机回来,不上手试一试怎么会知道要怎么用,没有人是把整本说明书通读一遍再开始用相机的吧。
总结一下,如何读书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第一,看书不是任务,不需要用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学习,学会利用碎片时间;
第二,把书中的知识点连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第三,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使用,书只是知识的说明书而已。
希望以上三点,能对你读书、学习有所帮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