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自生活

习惯

2022-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吾秋

昨天是元宵节,因此晚上由先生去接女儿放学,我下班就赶回去做饭。下午的时候,打了电话给婆婆,问她家里有没有买菜,她又是带着委屈的语气说什么也没买,赶紧安慰她没关系,我之前买的菜都还没动,可以带过去。

前天下单囤了一部分菜,准备用作未来几天跟女儿的伙食。无奈当天下午开始头痛,等晚上撑着接到她放学时,已经开始有要吐的感觉,一直忍到家。

最后是晚饭没做成,女儿自己烧开水泡面吃。而我,在床上因疼痛难忍左右翻身。她给我冲了药,喝了几口,终于胃承受不住了,吐了起来。

对于头痛而言,吐才是最好的结果,在满头大汗中吐完,才能有机会闭上眼睛睡会,哪怕是短短的半个小时,等再醒来时,头痛也会减轻很多。

而女儿,已经习惯了我的头疼,她开始学会在我不能动的期间照顾我,照顾她自己,还有猫咪。


拎着菜走回原来的家,看到女儿大姑也到了楼下。进了家门后,我们便一起进厨房忙碌,我洗切,她掌厨。两个人的配合下,烧菜的速度也加快了好多,18:30饭菜全部准备好了,而女儿又晚了二十分钟才到家。

带的菜里有几个是女儿爱吃的菜,基围虾、毛豆鸡丁、西红柿炒鸡蛋,但是在吃的时候她却动筷子很少。等晚上回到我们自己的小窝里,她问我今天的菜是谁烧的,我说是姑姑烧的,她嘀咕了一句,“怪不得西红柿炒蛋一点汤汁也没有…”

跟她说,每个人烧菜的习惯和口味都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食材,也没有办法烧出一模一样的味道。姑姑烧菜传承了奶奶的手艺,喜欢大火,汤汁较少,厨房烟火味较重。而我烧菜也来自于外婆的习惯,火不要太大,汤汁多一点,不喜欢太大的油烟味。

我们的厨艺都普通,没有说谁烧的菜好吃点,谁烧的菜味道差点,其实都源自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习惯了那种味道。否则,“妈妈的味道”怎么会令人如此难以忘怀?

其实,我很高兴女儿开始逐渐喜欢上我烧的菜,她总是边挑剔地说“不好吃”,一边把整碟的菜给包圆,而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家里,婆婆每天打完一下午的麻将,匆匆回来做晚饭的厨艺下,这几乎不存在,她只会用汤泡米饭,从不吃菜,这也导致了我们一直以为她不爱吃菜。其实,她只是没有吃到合自己口味的菜,又不说,于是一直以汤泡饭凑合。

这两年,婆婆因为身体问题基本上不下厨了,我开始按照自己的习惯做菜时,她终于开始越吃越多,而我也找到了几个她爱吃的菜,从此成为菜单上常客。

如果可以,把“妈妈的味道”留给她一辈子,也是我的幸福,那么,就让自己的厨艺再长进一些,会烧的菜再多一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