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时可以带走的东西
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我很理解其中的哲理,因而很不理解哪些终日为钱财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不理解那些钱已经多到这辈子用不完,还要“努力向钱”的人。

但是我的一个富豪亲戚的一番话,让我改变了看法。
我的这位叔叔,年少时一贫如洗,青年时代白手起家,中年成为巨富。在我等眼中,他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照我看,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应该可以功成身退,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依然亲自经营着自己的集团公司,每天忙得像国务院总理。终于有一天累得病倒了。我去看望他时,就用开头那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话开导他,劝他放下工作,安享晚年。
他笑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样的超脱之言,我何尝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何尝不懂?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样的话,究竟是出自有钱人之口,还是出自冷眼旁观的穷人之口?”
我一时语塞。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别的不说,写《好了歌》的曹雪芹就是一个举家食粥的穷光蛋。的确,生活中大多是没钱的人劝有钱的人不要为钱拼命,甚少发生想反的情况。
他接着说:“这有点类似于娶了丑女做老婆的人,总喜欢劝别人不要娶美女,说什么红颜祸水。可是,真正娶上了美女的人,他是自得其乐的,他是绝不会有‘丑媳妇是无价之宝’的想法的。说你不见怪,你不算是很有钱的人,不知道真正有钱的感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很想反驳一下,他似乎知道我想说什么,接着说“你是不是想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们有钱的人的感受?没吃猪肉,还没看见猪跑?”
我尴尬地笑了。
他说:“我们不要做口舌之辩了。我给你讲一段真实的故事。你知道,我父亲去世较早,是死在医院的病榻上的。那一天,我父亲那个病房里,先后死了两个人。一个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死的时候,几个子女都在床前,我看到他拿出了四个存折,每个存折上有十万元钱,分给了四个儿女。然后,他含笑而去了。第二个死的是我父亲。他去世时,满脸凄凉地叮嘱我,一定要把他欠的债给还上。我讲这些丝毫没有怪我父亲没有给我留下家产的意思。我为我父亲感到惋惜,因为他临走时的感觉很不好,他是带着歉疚离去的。两个老人临死前的表情与心境的差异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想,我们的确不能带着钱财进棺材,但是临死时可以带着拥有钱财的那种成就感奔赴另一个未知世界。这比两手空空凄凉地撒手人寰,是不是要好很多?我之所以现在还劳碌奔波,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自己,家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临死时让自己的成就感最大化。当然,能让自己成就感最大化的并不仅仅是钱财。我想说的是,不要用‘死不带去’这句话影响我们对某些东西至死不休的追求。
”
我被他说服了。
是的,我们要追求我们在乎的东西,就要做到不死不休。不死就不要放弃,就好像这些东西死了都可以带走一样。这样,在临死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并不是赤条条地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