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敦刻尔克:天才总能找到不同寻常的解法

2017-09-09  本文已影响21人  11011567db38

提起战争,脑子里条件反射出来的,有两个名词:“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大撤退”。

“诺曼底登陆”是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说起过,当时父亲应该是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就这个名字记住了。

而敦刻尔克,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溃败撤退却峰回路转,被视作奇迹,其荣耀不亚于胜利,成功撤退的士兵们也无损英雄的荣誉。

像这样极富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创作者们怎么可能舍得放过?!战争-溃败-歌颂,逻辑不通的一条线,却是史实。在这不通的逻辑背后,创作者们大可放任自己,自由表达各自对战争、人性的洞悉。一个好的剧本,需要的各种要素,敦刻尔克都有。其实,在《敦刻尔克》之前,有无数电视剧及电影力图展现这些矛盾,剖析事件,分析缠绕其中的善与恶。

到了“解构大师”诺兰这里,他会怎么表达?从哪里入手?好比作文课上,老师给了一则精彩的素材,要求自拟题目,自立命题,问题是处处有爆点,从哪里引爆比较好呢?是爆一个还是两个,还是都爆掉?

“天才总能找到不同的解法”。

在《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些卓越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充分领教诺兰的天分了。没有人质疑这个天才对电影的驾驭能力。但是《敦刻尔克》绝对是让你意外的惊喜。这一次,诺兰还是沿用了“解构”。空间,也就是战场,主要有三处:陆地(敦刻尔克)、大海(英吉利海峡)、空中;时间,分为三个尺度:一周(大撤退)、一天(民船自发接士兵)、一小时(英国皇家飞行员狙击德军轰炸机,保护撤退舰船)。时间和空间是对应起来的。

真正神奇的是,这三处空间与时间被巧妙的剪辑到了一起,浑然天成。没有解说,没有旁白,观众不仅看得懂,代入感也异常强。或许这是电影独有的魅力吧,视觉呈现给你真实的一切,跟着镜头,坐在时间轴上,让诺兰带你去那满是绝望与腐朽的战场。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整部电影的台词少得可怜,没有人交代背景,也没有交代结果,只是镜头在呈现,而三处镜头的切换又保有足够大的悬念。

一艘船被空袭,一艘船被鱼雷炸掉,第三艘船能安全驶离吗?那个被迫在海上降落的飞行员,机舱打开了吗?逃生了吗?只有14加仑油的飞行员最后怎么样了?渔船上的父子平安了吗?最小的孩子是否能活着回家?

这一刻,心脏与大脑随着主角A紧张、压抑,当大脑弦绷得最紧的时候,画面切到主角B,还是与之前一样的紧张、压抑,再是主角C。在这两个小时里,除了最后安全撤离,没有一处能让人放下心来。到处是生与死的抉择,到处是欲望的挣扎。

其实,严格来说,这部片子并没有主角,诺兰只是希望从小人物身上去竭力展现,历史中真实的人们。丘吉尔大撤退的指令没有直接播出来,而是通过英方两位军官的谈话,间接体现了出来。

“丘吉尔首相公开说过,英法军人要并肩撤退”

“那他私下怎么说的”

“自己人先走”

包括最后,丘吉尔那篇关于大撤退的著名演讲,也是通过两位士兵读报纸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

可能,在导演心里,正是这些小人物促成了历史。

在历经死亡、恐惧、绝望之后,电影在最后,留下一丝美好,或者说希望。那个说着“自己人先走”的英国海军,送走同伴后,选择留下来帮助法军;溃败的士兵受到人们的欢迎与拥戴,“我只是逃生了而已”,“这就够好了”。

就像电影海报上写得一样: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 .当(40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他们前来)

有些东西,还是值得期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