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文)
在中国,忧愁善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是过分的忧愁而引发的郁闷,就不是好事了。这话虽然有些偏激,却也道出了大家共同有着欲言又止的心声。
忧愁本身就趋于单纯和简朴。似乎是又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忧愁的形成也许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同时让我感到心惬,忧愁的美遂形于目前一时的贪欢。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观园,看到繁华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娄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黛玉葬花,这本是一件优雅寂美的故事。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生命的共感。只不过时间久了,看到的不是惬意,而是忧愁的美,自然界的情感迫使人的情感化为忧郁,两者之间谁是被动倒也不重要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人们在这大千世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各其百态,喜极泣悲,深沉的忧愁。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只能道出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纳兰容若,生在贵族家族,从小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功夫,在文学的造诣也不低。但似乎他也有无限忧愁寂寞。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称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就连洒脱不羁的大诗人李白也举杯哀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当然这不是无中生有的愁绪,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他感愤时艰,晚年漂泊,刚开始的政治抱负也随之消散。
相比之下,我们倒是显得有些矫情。没有历史是沉淀堆积,没有人生的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品味这人世间的忧愁和哀伤,无奈和迷茫,这难以言传的感觉也难以传达,或许通过忧心忡忡的词句,在华丽的装饰之下将无愁化为有愁,只是觉得虚心空荡,氤氲朦胧。我们对于在内在的本质是相信,还是疑窦重重?刻意造作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经历太少,甚至没有大的挫折苦难,所以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却是每日在微信QQ上隔三差四得感叹上一句。抱怨天地,抱怨命运,抱怨时势。殊不知这只是强加于己身的哀愁,作为表达自己还有存在感的标志罢了。也许是把自卑催生出的过度自尊当做自信,所到之处,时时强调自己,生怕这个世界会忽视你,惶恐至极,躁动不安。也许在无人的角落独自流血,也许像阿Q一样自导自演地编织着强大的自己,来寻求一些自我安慰或许一人在冰天雪地中默默孤独地彳亍着。不声不响。很久很久……
外在热闹乐观,实则孤寂冷漠。无可非议,让宁静成为心灵的主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所揭示的喧闹中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宁静,而非忧愁善感。
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忧愁着,我不想这样。于是时常给予自己正能量:有必要如此堕落么?有必要如此消极么?有必要如此忧愁么?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么我会坚定地远离那些东西,当然这也是每个人都会历尽的,所以我尽量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忧愁随其欲望无限蔓延。一旦沉沦或许是如鱼得水般,负能量将会打败正能量,后果不堪设想。或许只有愁更愁,忧更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果能回到八百多年前,我很想同李清照称一称“愁”的重量。我想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
注:备战高考期间,抽写于第四节晚自习期间,学校不让拿手机,这次偷偷拿了,命大没发现,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