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

关于读书:待你思考时,万物都有了书的意义,一切皆书。

2021-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丹尼尔李S

待你思考时,万物都有了书的意义,一切皆书。

曾经有小伙伴这样和我说,

“丹老师,你一定读过很多书吧”,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真有点汗颜,我只好诚实地告诉她,我读书很少。看着她惊讶怀疑的表情,我知道她是不相信的,有谁能够相信呢?

为了证明我看书少,我是可以说些证据的。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或许发现一个迹象,在我的文章里,很少引用名人名言,这在新媒体文是极其不寻常的。要知道在新媒体文里,引用名言作为金句,是很有分量,为文章加分的选项。甚至在一些很鸡汤的公号文章里,名人名言就是文章的通行证,如果再多写一点,简直就成了名人名言大聚会了。而我的文章里,这样的名言背书,近似于绝迹,颇有“千字文写绝,万文名言灭”之感。

之所以这样,很大原因是我读书少,即使读了几本,我也不会记得那些名言。可能我会把它摘抄下来,顺道把它记住了,可是我更习惯把这个句子吃了,消化掉,变成我的营养。

除了这样一个证据,微信读书也充分证实了我的说法。目前在我的书架上放了57本书,读完的是13本,如果这是一个月的数据,那就好像值得吹嘘,如果这是几年的读书记录,那就一定是件不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和月读10本的人比起来,我或许应该钻地缝吧。至于纸质书读了多少,我是不记得的,我只是知道看,从来没有去记录看了几本。

就这样两条证据,我想是可以把我读书少的“罪名”落实的。然而落实之后呢,疑问就没有了吗?对于写文章的人而言,如果没有疑问,那是不够敏锐的,就比如说,有人问我,丹老师你不写名人名言,你的文章金句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金句通常有两种来源,一是前面提到的名人名言,这个只需要做好摘抄积累,灵活运用就好。二是从生活中提炼。你要像一个淘金者,从万千的沙子中,用灼热的心,练出闪亮的金子,至于是18K,还是24K,就看你有多少温度了。

我喜欢做淘金者,看着那一粒粒沙子,一边发呆,一边在脑海里用我最高温度的熔浆,提炼再提炼。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仅有“僧敲月下门”的乐趣,让一个个词在熔浆里翻滚,还有魔法师的快感。前者的典故大家应该都熟悉,后者魔法师之说,我用一个例子说说吧。

我在以第一人称写徐志摩那篇文时,写了这么一句“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追也不及,那是冥冥大戏,错过的都是早已安排好的”。这句话里,如果按照标准表达,是不可能出现“追也不及”、“冥冥大戏”的,通常我们说的都是追不上了,冥冥中注定,或许就是情之所至,写到这里,我就像文字的魔法师,把汉字拼装了起来,写下了这样一句引人思考,符合情理的金句。

类似这样的情形,在后面还有一次,那就是写下了“后来的后来,都成了多余的此生,幸而一场天灾,我在蔚蓝的无边里,于苍茫的山山云云里,离别了曾经深爱我的和我深爱的,永别了,我的爱、自由、美”。在这句话里,“蔚蓝的无边里”、“山山云云里”都属于魔法师之手。

回头看这些,总感觉魔法师之手是件神奇的事情,它像不可多得的灵感,可是如果我就这么说灵感,那就太瞎扯了,我不会说这些很玄乎的东西给你,让你没有抓手的去有所感悟。魔法师的手,一定是有源头的,那就是我的书,我阅读了大量大量的书。

神奇的事情又出现了,我前面很明确地说,我没有看几本书,怎么现在成了我阅读大量大量的书呢?我没有撒谎,前后也不矛盾,这就要从书说起了。

我先卖个关子,让你的思绪再飘一会吧,飘到明天月上柳梢的时候,只要木棉花不落,我还在这里和你说说关于读书的故事。


我是丹尼尔李,从今天起,劳劳生活,读书写字,面朝灵魂,恣意汪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