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遭父亲逼写作业欲跳楼,让孩子痛苦的不是作业,而是这个……
简书:“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01
5月28日,江苏有一位父亲辅导10岁孩子作业时,两人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争执。生气中的孩子从窗户爬到了空调外机上,想要跳楼。
救援人员赶到后让孩子爸爸留在楼下,单方面和孩子进行沟通。
看到孩子情绪稍微平复,救援人员见机把孩子从窗外拉回屋里,不至于悲惨的局面发生。
网友留言到:
“现在的娃都咋啦?动不动就要跳楼?”
“好的不学,学人家跳楼”
寥寥无几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
“做个作业而已,老师布置的做好了就行了,不要给10岁的孩子任何的压力,快乐的童年很重要,大家都是过来人应该都懂。”
“人有感受,需要理解,需要思考背后的一些问题。如果人们都只说跳楼不对,而不去理解他为什么要跳楼?”
力克·胡哲在《谁都不敢欺负你》中说:“自杀是亚洲国家青少年集体中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他们的自杀的原因部分来自于父母的施加的沉重的压力:考高分、入名校、有高薪工作。”
究竟孩子心里有多痛苦,才会做出如此的举动?
有人说到:“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太大了,能理解孩子的人又少,包括有些父母总用父母的姿态压制孩子,不站在孩子一方来考虑,不知道孩子也需要被理解。孩子虽小,但他们有感受。”
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
在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或者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父母要尝试着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用责骂来代替一切。
张振鹏说:“理解是爱的语言,孩子会从中汲取力量,树立强大的信心,更加努力学习。”
理解是相互的,父母理解了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行为,孩子也会理解父母是真心关心自己。
02
“学霸”父亲逼写作,女儿每天活在噩梦中
父母有一颗让孩子成才的心是没错,前提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
2018年8月2日凌晨,萧山有位妈妈无奈之下报警求助:“这么晚,孩子爸还不给孩子去睡觉。”
警员询问得知,原来爸爸读书时是学霸,为了让女儿也能成为学霸,就要求女儿每天完成4篇作文,写不完不给睡觉。
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本来就不少,爸爸还给女儿额外添加4篇作文,对于10岁的小孩来说,的确是高负荷的任务。
当其他小朋友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在凌晨一两点已进入梦乡,女孩却被写作折腾到又困又累。
不但没让她去睡觉,还会打骂她,女孩只能在无力反抗中默默地承受着痛苦。
凉婵说:“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是独立的人。就算是父母,也不能凭着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孩子的一切。”
10岁的小孩还正在长身体,恨不得早点睡觉来储备精力。
而爸爸仍然要求孩子熬夜来完成写作,给孩子的身心都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只有爸爸懂得放下魔鬼式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适时沟通孩子的感受,孩子才会喜欢并享受写作。
03
父母以成绩好为追求,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就会更容易让孩子走向极端。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讲述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要强又要面子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茉莉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于是给茉莉的课余生活安排了各种补习班,甚至在家中安装了监控来督促孩子学习。
茉莉在高强度压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非常渴望得到妈妈的表扬,没想到却遭到了妈妈的批评。
茉莉把自己的不开心通过写小说来疏泄,可妈妈把茉莉唯一的疏泄方式给扼杀了,最后绝望中的茉莉直接从楼上跳了下去。
窈小窈《儿童心理课堂》中说:“对于父母而言,何为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感受,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是。认可孩子的决定,就是。”
妈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茉莉的身上,没有理解茉莉的感受,最终是自己断了女儿的活路。
04
理解孩子是一门必修课
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能拉近彼此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减少摩擦。
理解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那么,该怎么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1、看见孩子的用心,认可孩子的努力
在微博上,胡可分享了一个故事,在陪伴大儿子安吉练琴时,他忽然出现了小情绪,哭起来了。
一旦看到这个局面,有些父母就开始发牢骚:“你怎么那么烦啊,不就是练个琴吗?至于不开心吗?”
胡可没有责骂安吉,而是一直陪伴着安吉。还想着今天安吉练琴情绪不佳,应该要中断练习了。
想不到安吉抹着脸上的泪水,执着地说:“我今天一定得弹好。”
胡可等安吉的小情绪过后,为他的执着加油。胡可把安吉的执着看在眼中,给了安吉极大的动力。
美国哲学博士提出:“补强法则”,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被认可,这个行为就会被重复出现。
父母看到孩子的用心,认可孩子的努力,孩子也会把父母所说的用心,用来叮嘱自己。
2、倾听孩子的心声,助孩子释放压力
《少年说》中,广州的一位父亲,他女儿在上高三,学业很紧张,知道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听父母唠叨。
于是每次给女儿送衣服和学习用品时,都会在衣物中夹一张小纸条,写有对女儿关心的话,有时甚至是女儿不会解答的题目。
有人说:“当父母倾听孩子心声,孩子会感受到被父母的重视、被尊重,从而愿意向父母倾诉。”
就这样,在女儿高三这一年里,父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倾听女儿的心声,让处于备考中的女儿压力得以释放。
3、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走出困境
一个知乎网友说,她的女儿三岁多,幼儿园的老师反应女儿一遇到稍微难的事,就会哭。
在家里只要遇到要动脑去想或者稍微有点困难的事情,比如拼图,孩子就会说很讨厌去弄。
心理学者说:畏难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了失败和焦虑。
如果父母单纯说:“没事,不怕的”等空洞的语言,其实并不能让孩子去克服畏难情绪。
父母应该上前抱抱孩子,让孩子把情绪调整好,然后等孩子情绪恢复平静时,父母也参与一起拼图。
有人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给予孩子需要的鼓励,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孩子在拼图中遇到不会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并一步步引导孩子怎么拼,告诉孩子,会陪在她身边,一起去完成拼图。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去解决孩子的畏难情绪,让孩子往后能独自完成这个“困难”。
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中说:“决定孩子一生过得好不好,与数、理、化的成绩高低,会不会琴、棋、书、画的关系不大,决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爱,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父母理解孩子,让孩子得到爱,就会快乐地成长。
本文出处为“好爸妈在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李米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转载文章时请勿修改内容,侵权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