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的料”

2022-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longzm

      在我能记起的上学的日子里,对于“钱”的记忆是精确的。小学一年级,开学那天父亲给我交的学费是4.8元,这是我第一次对钱印象最深的了。到了期末,班主任会给我们发一支铅笔和一本练簿,说是退结余的学费。非常高兴的带回家,并且乐意用来写寒暑假作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清算了学费?还是要我们在暑假写作业而编的一个善意谎言?

    每天我去上学,半路上要经过一个专门卖小孩子的零食的小店。快到门口,小店好像施了什么法术,我总是不能克制自己,眼睛盯着摆在柜台上那一堆堆的零食。虽然没有钱进去买一次零食,倒是对里面的价格了如指掌。一毛钱可以买到15颗豆子糖、五个猪油糖、一杯葵花籽……寒假过年的压岁钱,总是不能乱花的。一定要等到开学后,经过那个小店是,可以趾高气扬、堂而冠之的走进去,去精挑细选自己的零食,去买下最划算的零食。多半是买葵花籽和豆子糖,因为带到班上去,除了自己享用一点,还得还别人的吃一点。我清楚的记得曾经吃了谁的零食,要在自己阔绰的时候,给回他们一些。我觉得那不是分享,而是在还别人的人情。

    对于钱的态度也是慎重的。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直接牵连着父母在田地里摸爬滚打、辛苦流汗。高一开学的学费是83元,全是我自己挣的。我在中考结束后,跟着母亲和村里的大人去国有林场给山上的苗木做抚育得到的报酬。硬生生尝到了挣钱的甜头。交了学费居然还是剩余了116元,那可是一笔巨款。我很小心的夹在笔记本的封皮里,只随身携带的每天固定的菜钱。只可惜,有钱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被撬门而入的小偷,把我的钱全部偷走了。我伤心欲绝,除了心里诅咒小偷千万遍,想不出法子来追回我的钱了。饿了一个中餐,还是把事实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无能为力,不过他给了我五元钱,撑到周末回家。

      家境限制了我人际上的很多可能性。上大学,要交的学费突然增加了很多,带去的一千元,只剩下不到200元。第一个星期,我仔细的记录食堂的每个菜价,预算出每个月的最低开支。除去学校下发的助学金,每月还得要100元的支出。周末时光,宿舍是我最后的一道防线,出了校园,就意味着花钱,尽量不逛街,不聚餐。那时,我主动承担班级的拿取信件工作。每个月父亲寄来的一百元生活费,是我内心最大的隐私,汇款单不能让任何人看见,担心被别人取笑。同宿舍的同学中,我是最少了,最多的同学是每月五百元。

      农家出身的我,由于家境一直都是羞涩内向的,甚至是自卑的。成绩是我的救命稻草,渴望用成绩赢得老师的重视,赢得同学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点安全感和自信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