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

泗阳往事(1)——我舅奶奶的爱情故事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118人  撑篙人JZ
泗阳往事(1)——我舅奶奶的爱情故事

江苏北部有片土地是由古黄河水不断冲刷而成的,叫泗阳。

关于古黄河,百度上是这样说的:“这里是特指位于现在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大淤尖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特别是黄河水自古即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今开封市)的守将杜充人为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济水分流入海。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黄河主流夺淮。从此,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661年间,黄河由泗水、汴河、濉水、颍水、涡河入淮河。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曾感叹: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1855年六月,黄河在北岸兰阳(属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县入渤海,于是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黄河的决口又影响到淮河、运河,弄得河南与苏北年年闹水灾。仅在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1662年—1677年)黄河大的决口即达67次之多,危害惨重。可以说,是连年的水灾造成了苏北地区的贫困。现在苏北依然有黄河古道的遗址,位于江苏省泗阳县古黄河风光带,公园内有古黄河长80公里。在解放前泗阳县域有许多水域,靠近水域的肥沃些,反之要贫瘠的多。土质各区域差别很大,有的地方一脚踩下去,沙土便淹没至脚踝,下完雨后穿布鞋不会湿鞋!解放前有了肥地的人家收成不错,有了沙土地的人家,一亩地只有几十斤的小麦,刚好将种子收回。直到解放后,一位政府官员将意大利的杨树带回了此县,才改良了土质,慢慢扩大种植,现竟有了意大利杨之乡的美名,县里特意建了中国唯一的一座意大利杨树博物馆!

有点跑题了,话归正传!

在离古黄河道大约五十里地有个周庄。之所以叫周庄,是因为庄上人全姓周,据县志记载由元末武探花周义由徽州避乱来此处,到解放前已成百十户的大庄,此庄风气极好,方圆百里提及周庄都会竖起大拇指,以至于此庄的媒婆最吃香,外面的姑娘想嫁进来,外面的小伙想娶周庄的人。现在想想也不尽如此,只不过那时的的姑娘小伙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罢了。

这几天周庄河底的一户人家开始忙碌起来了。

说是河底其实根本没河,据说是两百年前有条河从此地流过,而现在只剩庄前的一口水塘了。那时是解放前,没有汽车,由于路途较远,平时较少来往的亲戚也在几天前就到了,多数都是走来的。妇道人家由于裹小脚的缘故,都是坐儿孙或丈夫的木轮小推车来的。偶尔几位富足点的人家,坐着毛驴来,家境再好点的人家用马套车送来,然后讲好何时来接便回了,牲口要及时赶回去做营生。

周家这两天无疑是热闹的,15岁的大儿子要娶媳妇了!(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