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
2024-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铜骑士2021
最近迫于领导检查,浏览了一本书,关于新课程解读的书,有理论也有有很多案例,尤其是很多案例做的很出彩,也很精细!
有几点思考:
一,理论方面,这本书几乎所有引用的理论都来自于西方某某教育家。引用的我们中国的理论几乎没有,虽然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为文化自信,我想我们是不是也该有教育自信?!
二,这本书的理论包括案例貌似都有一个哲学理论作为前提,那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诚然,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但是,当我们的课堂所作所为几乎全部指向语文的工具性的时候,我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是不是被极度弱化甚至迷失?文以载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很多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等几乎都是为了实用,比如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资料的整理搜集能力等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是不是缺少了学生静的时间,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多文章不是靠纷繁复杂的活动就能领悟体察,很多经典需要我们的孩子沉静下来,潜心咀嚼文本,然后产生思考,经过灵魂的拷问才能产生文以载道中道的效果!如果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是通过做项目或者实践活动来达到,那很多孩子是不是把手段作为了目的?在一些案例中,作者选择了跨学科排练课本剧,让音乐,美术老师参与指导,很好,但是很多孩子不具备多种学科能力如果花时间来学习,第一时间哪里来?第二,我们是在学语文吗?谁是目的谁是手段?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第三,我们需要很多全能型人才吗?有这个精力吗?诚然有这样的孩子,但是很少!
三,项目化学习,大单元学习,跨度很大,时间很长,时间哪里来?会不会占用学生很多课余时间?学生课下不只是有语文需要学习吧!我的建议是一学期最多搞一两次即可,别忘了我们的孩子累啊!
随感,有些乱,好久没写了,记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