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七十)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8人  宛宛花开

这一集的主题是心灵火花不会消失。介绍中世纪后期一位重要的密契主义者,艾克哈特师长(Meister Eckhart,1260-1327)。为什么在名字里面就有“师长”这两个字呢?在德文叫做Meister Eckhart,因为他当过修道院院长,又是巴黎大学教授,他上课的时候语汇丰富,思想深刻,广受好评,因为他的身份就是不断地在教学,所以别人就直接称他为“艾克哈特师长”。

他最有代表性的观念是提出一种密契主义(Mysticism),密契主义我们稍后会解释。它从西方的教父时代开始,更早可以推到柏拉图主义的启发,在方法上是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至高的境界,而修养上就是要透过不断的修炼达到忘我入神的境界。宗教里面密契主义一直存在着,在各大宗教里面都有,但是这种主义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它属于个人经验,是一种跟他所信仰的对象密契合一的境界,无法用言语做清楚的表述,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宗教生活的主流,但是宗教生活一定不能避免有这样的层次。

我们将介绍三点:

第一, 密契经验是怎么回事?

第二, 上帝又是什么?

第三, 人的灵魂有火花吗?

本期重点1:密契经验是怎么回事

一般所谓的密契主义强调的是密契经验,它是根据很多人在修养的过程里面达到某种与神明密契合一的境界,密契的英文是Mysticism。这要稍微说明一下,过去的中文翻译经常把它翻译成“神秘主义”,这不是很恰当,因为中文里面的“神秘”有时候会有一些复杂的含义。譬如我们说这个人神秘兮兮的,有点批评的意思了;而密契主义则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只是纯粹描述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忘我入神的境界,这种个人灵修的经验在很多宗教里面都出现过。

密契主义有什么特色?它有一种内心的觉悟,好像了解了某些平常不太懂的东西、不太懂的道理,但是他又说不出来,也就是不可说。一定要说的话,只能用否定的方式说它不是这个,不是那个。然后在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人会显得更有活力,对他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启发和改变。

一般讲密契经验的时候有三种比较主要的类型:

第一种是爱的密契主义。它不需要有什么知识背景,只要全心全意真诚地牺牲奉献,帮助别人,很容易发现自我在爱的氛围里达到忘我入神的体会。

第二种是知的密契主义,需要靠理性去认知,加以思考,慎思明辨。这是比较困难的,在表达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否定的方式,艾克哈特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种是一元论的密契主义,认为万物本来就是合一的。过去以为自己一个个体跟别人不一样,跟万物也不同,这些纯属误会,这个时候误会解除了,就知道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这在印度的宗教里面很容易发现。

艾克哈特属于“知的密契主义”,又称作“思辨的密契主义”,“思辨”这两个字中文翻译要说明一下,“思”就是慎思,“辨”就是明辨。这样的密契主义有两点特色:第一,它是要用哲学思辨来叙述自己的主张,不能够只是说“不可说,不可说”,让大家去体会而已;第二,它所相信的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理解,就是理解本身,人分享了上帝的恩惠,也就是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他可以借这个途径达到最高的理解的层次。这就是艾克哈特的思辨的密契主义。

本期重点2:上帝是什么

艾克哈特所谓的上帝,首先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是一切万物的原因和理由,所以不应该称上帝为存在或存在物,因为他是一切万物的来源,最好称他为“理解活动”本身。理解是存在的纯净化,比存在更高层、更高级、更基本。

艾克哈特也明确地说:“只有对上帝可以合宜地说,他是存在、他是一、他是真、他是善。”“存在、一、真、善”这四点在中世纪思想的发展过程里面,尤其到了经院哲学阶段就把它列为上帝的完美的超级表现。

譬如说我们讲“存在”,万物的存在可有可无,而上帝是存在本身。我们再说 “一”,万物虽然是多,但这个多是充满变化的,而上帝是整个多的来源和基础,只有他是一,是一个整体,统合的一。接着他是“真”,什么叫真?“真”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凡存在之物皆可以被我们认识,所以存在就是真的一个基础,没有存在的话没有什么真假的问题。他还是“善”,善是我们欲望的对象、欲求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的话,你能够欲求什么东西呢?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这四个概念叫做“一、真、善和存在”,是属于上帝的超级属性。

他认为“神”或“神性”这个词不容易表现真正的上帝,所以他发明了一个词就是“神之首”(God-head),也就是“上帝的头”。这是很特别的词,就要让你知道你所谓的神可能有其他的含义,变成不太纯粹了;你要真的讲神是指那个神的头(上帝的头),代表最根源的地方。

在描写神的时候,他擅长使用否定法,也就是用辩证的方式。譬如他说:“在神之外,无物存在,神不在本身之外创造万物。”仿佛万物也在神里面,因为神不在本身之外创造万物。但是他又说:“万物在神里面‘找到’存在,‘接受’存在,并且‘永远’存在。”问题在什么地方?神是单一的,万物是多样的,单一和多样之间有无限的差异。他就强调这一点差异才使他避免被批评为“泛神论”。事实上很多密契主义的说法都有泛神论的色彩,因为你强调密接契合,统合为一,而泛神论就肯定万物是神,神是万物,很容易被弄混淆了。

艾克哈特很善于使用正反论旨(Antimonies ),所谓的“正反论旨”是一个哲学术语,先说正面再说反面,让人自己觉悟什么是中道。他说:“没有东西像上帝一样,与万物如此的相异。”也就是差别那么大的,上帝和万物完全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但他又说:“没有东西像上帝一样,与万物是如此的相同。”所以上帝对万物既无限的相异又无限的相同。他甚至说:“万物是神,同时万物也是虚无。”前面那一句“万物是神”,我们听着就觉得那不是泛神论吗?第二句“万物是虚无”,这样一来就分辨了一般的泛神论和艾克哈特的立场。

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上帝对万物是既超越又内存的,上帝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当然是超越万物,万物再怎么变化,上帝完全不受干扰,不受影响;但另一方面,上帝又内存于万物,也就是在万物中无所不在。他对上帝这种理解,如果我们对道家思想有所认识的话,就很容易欣赏,就像庄子说过的,一方面他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同时他又说道是“自本自根”(自己为本,自己为根),从来没有过任何变化。

本期重点3:人的灵魂有火花吗

人的灵魂有火花吗?这是艾克哈特非常重要的一句格言。他认为人的灵魂里面有一种非受造的理智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什么叫非受造的呢?就是它不会消失而是永远存在的,它分享了神的某种形式。因为神本身就是理解能力,人有理性也可以理解,这就是分享神的某种能力。

这种说法在基督宗教里面是很容易了解的,因为基督徒相信上帝按照他的形象来造人,也就是拉丁文所说的imago dei,Imago dei英文就是image of God。那么请问这是上帝的哪一方面的形象呢?如果你说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象,这太笼统了,所以艾克哈特强调是人的灵魂里面的理解能力。所以他说人的理智就好像灵魂的火花,上面印着上帝的形象,使人可以因此透过这个路达到与上帝密接契合的经验。这就是他“灵魂火花”的说法,也就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在灵魂里面都有一点点火花,什么时候把它点燃,让它发出光彩,那就要看个人修行的成果或者机缘了。

艾克哈特有些话值得我们参考,他说:“上帝的眼睛正是人们用以观看上帝的眼睛,若没有上帝,就没有人;同样的,若没有人,就没有上帝。”这话是值得反复思考的,“没有上帝就没有人”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做“没有人也没有上帝”呢?如果没有人的话,至少不会有上帝这样的概念,因此有没有上帝也没什么特别意义了。他还说过:“神与我,为一体。我藉由理解,把神带进我的生命,我藉由爱,进入了神的境界。”正如火把木块燃烧成火,“同样的,我们也将变化成神”。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但很容易被误会,以为他有泛神论倾向,所以他在天主教里面屡次受到警告,他也屡次加以辩护。

从这边可以看出来,哲学要慢慢独立,不能让宗教完全笼罩。当时在公元13世纪后期,像他这样的密契主义的群体相当多,大部分聚集在莱茵河畔修行。

本期收获

1、密契主义是宗教里面普遍存在的现象,他所强调的是密契经验。

2、艾克哈特属于“思辨的密契主义”,也就是要靠哲学思辨来叙述他的主张。他把神当作理解本身,人的理性分享了理解能力,可以透过这样的路线,由学习、理解而觉悟,进入到密契境界。艾克哈特甚至把一般人所说的“神”再往上推,说你真的要掌握的是上帝的头(神之首)。

3、人的灵魂有火花,也就是人有一种理智能力,它是非受造的,具备神的形式,最后才可以让人达到与神密契的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