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国学与传统文化简书·道学

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

2017-10-31  本文已影响42人  孤独的烟

我们今天用眼睛看世界,为了养活这个肉身忙来忙去迷失在滚滚红尘中,但是这肉身终究是保不住的,真正的自己又丢于何处呢?

这个“自己”就是阳明心学中说的心,心为身之主,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们所求所欲,所思所想、一切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这心的作用。当然有必要再引申一下能让我们看的更清楚。心学的内容讲的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简单的说就是中庸之道。再看《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端人皆有之,谁都不例外。仁义礼智加个信就是儒家的五常,五常就是人德,人德就是天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万物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就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脉络,当然我这里说的比较简单。除了儒家佛家也讲明心见性,道家讲心斋,可见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修心之上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认识你自己”恐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出自合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货童年不怎么幸福,长大后觉得活着痛苦多次自杀最后成功,我想这货怕是没找到自己最后只能终结自己。可见生而为人要是找不到自己也是一件挺悲哀的事。隋朝王通《止经》说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用白话说人生遇到逆境是正常的,命运顺利倒是不常见,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才是关键。至少自杀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好的选择在哪呢?儒释道这三家选哪家都行,当然我是选儒家的。

苏格拉底老先生说认识你自己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今天要认识自己首先得瞄一眼这个世界这很重要,很多人感叹今天为什么写不出《道德经》这样能流传千年的文章了,因为今天我们脑子里塞满了知识,智慧确少的可怜;我们还学习逻辑学,脑袋里只有思维了,思维能产生知识却不能产生智慧。我没有反对科学的意思请不要误解我。王阳明《传习录》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白话的意思是良知不是思考来的,是悟出来的,怎么悟曰格心,不断的格。

具体过程我简单说下,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说的参禅三重境界:一层看山是山,这个好理解;第二重看山不是山,这个不太好理解,《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白话的意思从万物本体道的角度看,万物平等无贵贱;万物都觉得自己重要,别的不重要;从人的观点看,物的贵贱不是物自身,而是人把物分出贵贱。举个例子同一块石头在集市上卖不值多少钱,在博物馆卖就值一些钱,在古董市场上卖就更值钱,石头的价值由人决定的。这个层次说我们认为好的、重要的、对的、美的等等这些在道的层面看都是无所谓的。第三重看山仍是山,这也是佛家故事,一年轻人问高僧得道前做什么?曰:砍柴、担水、做饭。问得道后呢?曰:砍柴、担水、做饭。问:何谓得道?曰:得道前砍柴时惦念担水;担水时又想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个故事的味道大家体会一下,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了。

刚才说的这些是格心的阶段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故事,但是格心这事却是没有终点的。达到这个阶段我们能看破世间名、色、利这些虚妄的东西,也能与人和谐相处智慧圆融,可是我们距离儒家圣贤的距离还是非常远的。还需格心一物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孝庄皇后对康熙说:儿啊,你的敌人不是外面的千军万马,你的敌人就在你心里。当然我们知道康熙应该是听懂了孝庄的话,康熙一生的成就足以证明战胜自己是多么重要。《道德经》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格心格到这里我们就要和佛家、道家分手了,他们整体上看偏于消极,儒家是入世的文化。

上文说过义者羞恶之心,羞而知耻,知耻而后勇。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是深藏于血脉之中的。勇的反面就是怯,就藏于心中,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惧。《易经·系辞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始于元阳,死了叫归阴,从生命本质上看生命就是用来折腾的。可以说这世界上所有有作为的人首先都是一个勇敢的人。当然这个勇不是指匹夫之勇,讲的是智勇双全,而不是无知者无畏;是曾国藩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当然我们生活在尘世中做一个智者得乐,仁者得寿平凡而不普通的人也是极好的,只是你要明白这一切而免受世俗烦扰,做一个能找到自己的真实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