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2021-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海粟

      清朝末年,洪秀全率先揭竿而起,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给垂垂病危的晚清敲响了丧钟,可是太平天国却最终功败垂成,而太平天国的失败,就与一位洪秀全的死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个人当然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从孔子孟子王阳明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圣人,不过“圣”的不完全,只是半个圣(这已经很恐怖了,要知道中华文明几千年,也就只公认过三个圣人呀!)。但也有人说他是屠夫,制造了大批量的屠杀,导致百姓血流成河生活在恐慌之中。那么,曾国藩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在这篇文章里一探究竟吧。

      曾国藩生活在湖南旁边的一个小县城里,他本身是圣贤曾子的七十代世孙,可是家族早已没落,成为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耕家庭,然而自从曾国藩的爷爷开始,曾家人意识到了农耕当农民没有好出路,于是开始重视其当时的科举考试,四书五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私塾学习。可是无奈曾国藩的爷爷觉悟的太晚没有成材,曾国藩的父亲用因为资质平平,直到他生出曾国藩,也没有考过最低级的乡试。那么,很明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光荣使命,就只能交给曾国藩来完成了,用因此在这个教育局势下,曾国藩从小就被送进私塾学习,学习了很多年之久。

      直到十几岁时,曾国藩自觉学业有成,准备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当时的乡试,可是却和他的父亲一样考了好多年一直考不中,甚至有一次,曾国藩觉得自己发挥的很好,却到头来非但没有被录取,还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指责为学识太浅,没有前途。要是换了其他人经历这种当众侮辱的奇耻大辱,恐怕立刻会对科举产生强烈的憎恨心理,甚至向洪秀全直接接起反抗的大旗革命。可是曾国藩的性格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能够非常深刻的反省自身,并且坚决执行自己的反省的结果。接连五六年考试考不中,曾国藩回家思考了很久,最终思考出了几个可能原因:首先当然是他努力的还不够,其实就显然是因为的就是他地处的区域太偏僻,见识太小,教育环境太烂。(曾国藩的老就是他考了十几年试都没有考上的他爹,要是他爹教他的知识能够让他考上试的话,那他爹不就早就考上了吗?)于是乎,曾国藩加倍努力,并且买了很多儒家的经典进行研读,越挫越勇的他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他和他的父亲竟然双双的考中了秀才。

    自从上次卧薪尝胆苦尽甘来,考上了秀才之后,曾国藩的聪明才智终于彻彻底底地显露了出来,在之后的考试似乎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儿,一路披荆斩棘,短短几年就已经考到了最高级考试殿试,那可是最高考试,无论考得咋样,都能换一个或多或少的官当当的啊!那么曾国藩在这种最高级的考试中又名列第几呢?第二!是的你没有看错,来自偏远山村的曾国藩竟然在全国最高考试之中拿到了第二!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中的榜眼!这种人眼花缭乱的逆袭之路,无疑再一次凸显了曾国藩反省的巨大优点。

    考取了全国第二名的成绩,并且得到了,当时刚考完试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官职翰林院庶吉士,一般人总得高兴高兴一下,去整个北京游山玩水走马观花一下吧?可是曾国藩在兴奋了几个月之后又发挥了他的无比变态的反省能力,反省到自己这样下去终究会走向那些在朝廷里混吃混喝的官员的道路,并且说到做到,游山玩水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当时的清朝官场全是腐败,一般人们在官场里总会想着依附一些大势力,然后游手好闲当一个混子等死的官员,可是曾国藩从小就有救国之大志向,他可接受不了这种混吃等死白拿俸禄的情况,于是成为官员之后仍然不断学习,并无意间摸着了一条升官捷径:凭藉着自己每天的学习,在官场上时常会有的官员考试上拿着好成绩。而一旦在这种官场考试上拿到很好的成绩,那几乎是必然升官的。凭藉这条捷径,曾国藩做官的职位也想做火箭一样快速飞升,十年七迁,最终做到了二品大员的位置,只可惜,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一个不怎么勇猛精进的的人,也因此曾国藩一直没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负。

      晃眼间接近10年的时光过去,道光皇帝驾崩了,取而代之的是准备励精图治的咸丰皇帝,先正所谓新皇帝上任三把火,咸丰皇帝你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宏图大志,于是发表奏章让臣子尽量给自己提建议,朝中的其他大臣在当时的局势一下哪敢说什么话呀?但是曾国藩却不然,他以为咸丰皇帝是他一直所等待的那种能够和他一起改革的皇帝,于是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用词非常优美的意见书交给了咸丰皇帝,那么咸丰皇帝会有什么反应呢?

      虽然用词优美,可是奏章里面浅含的意思却句句不中听啊,而事实也证明咸丰皇帝并不是所谓能够励精图治的皇帝,而只是放一个上任三把火意思意思,当咸丰皇帝看到这个裹在糖衣里面的臣子给自己的劈头盖脸一顿训,立刻气不打一处来,当时甚至直接将这份奏章摔到地上,好在后来终于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勉强给了曾国藩一点表彰。在这种局势下,曾国藩绝望了,他看出自己这个新皇帝也一样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要离开朝廷去别的地方当官,远离朝廷的乌烟瘴气。咸丰皇帝正对曾国藩有意见呢,于是欣然应命,而在去往地方任职的路上,曾国藩听说了自己母丧的消息,于是顺水推舟以回家奔丧为名回到了家中,结束了他12年的官场辉煌生涯。

      洪秀全不是那种对物质有着太高要求的人,因此回到家中的他并没有太过于失落,可是就在他回家几年之后,洪秀全所带领的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并且势如破竹的攻占了大清很大一部分领土,大清,这才发现自己手中并没有几只真正可以用的军队,便怂恿那些已经赋闲回家的原先的大官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天国的军队,曾国藩作为曾经的二品大官自然也在邀请之列。这时候的曾国藩到底去还是不去呢?很明显,由于曾国藩自己是从来没有训练过军队的文人,而团练是一个必须要靠自己组织自己领导自己排练自己提供资助的军队,不仅很难有着非常强大的战斗力,而且还在和太平天国战斗的过程中很容易没命,还不如自己在家舒舒服服的呆着来得痛快,但是曾国藩是什么人?是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希望精忠报国的人!就算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他有打仗的心!这种儒家的包袱让他面对朝廷的邀请而欣然领命。

      面对如何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的问题,曾国藩丝毫不慌,他采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法:为了面对当时的军队都只想抢劫财物而不想打仗的情况,曾国藩邀请了很多和他一样的有着政治抱负想要精忠报国的文人来一起治理他的军队,为这只军队树立起了一个统一的精神标杆。为了解决军队无法非常好的调控的问题,曾国藩采用了一环选一环的方式,让长官选下级,下级选一下下级,下下级选下下下级……,而为了解决军官普遍缺乏实际经验的问题,曾国藩带头勤奋的学习兵书,操练军队,就这样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勇出现了。在曾国藩的训练之下,湘勇俨然间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履历战功,竟然和太平天国的声势浩大的军队打的有来有回,还得朝廷特批为正式军队湘军。

      可是朝廷对于曾国藩仍然有所顾忌,毕竟曾国藩是汉人,手上还掌握了湘军这么庞大的军队(而且是当时毫无疑问的全清朝第一军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万一曾国藩有一点什么小想法,岂不是比太平天国还要可怕?就这样,朝廷一直没有给曾国藩的军队适当的补给,也没有许给曾国藩他一直想要的巡抚的工作,甚至还有一次曾国藩想通过停战来钓朝廷的鸽子,胁迫朝廷给他巡抚,朝廷竟然直接顺水推舟的让他走人了。

      在这种局势之下,曾国藩又又又开始了他的超级反省大脑,在家呆了几年之后他反省归来,反省出了一个武林大秘籍:圆滑,自己之前一直都太过较真了,在这种局势下很可能得不到最好的方法,干嘛不变得圆滑一点圆润一点呢?正好朝廷又被太平军打得不行了,见曾国藩比以前好说话多了,也就让曾国藩再一次组织起湘军抵抗太平军。不过虽然如此曾国藩却还是没有得到朝廷的物资上的支持,怎么办呢?只有通过烧杀抢掠了,于是乎,曾国藩开始无差别攻击他军队所路过的一切村庄城市何以稍微有点富庶的地方,遇到某个地方就先让他的军队把那里劫掠一空,还纵容他的军队在里面胡作非为,可是那些城镇里面居住的可都是大清的子民啊!这种屠杀以方的恐怖行为,让曾国藩落得了曾屠夫的称号。不过,通过这种方式曾国藩倒是成功地收集到了物资,并最终和其他几部军队一起终于打败了太平天国。打败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意识到由于他对于他手下的湘军的过度纵容,导致湘军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经济的和绿林好汉无异的军队,曾国藩显然是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的,于是解散了他多年来一直统帅的湘军,在之后,他本来落得了一个最高地方行政长官的职位直隶总督,却在天津教案之中被背锅,最终在孤苦伶仃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并且伟大的人。他能够拯救将要灭亡的大清于水火之中,能够消灭极其强大的太平天国,能够凭藉着自己的极其变态的反思能力连续战胜许多次想自己迎来的困难,能够连升七品,坐上直隶总督。可是他到底算不算半个圣人呢?我认为很明显是不算的,因为曾国藩在他的光荣事迹背后,也干过无差别的屠杀烧杀抢掠百姓的行为,那次劫掠,他所直接指挥的湘军甚至杀害了上千万的人口,这伤亡数目都快赶得上一站二站,圣人的手上是绝对不会粘上血污的,在曾国藩为了消灭太平天国而视清朝百姓的水火于不顾时,他就已经错误的理解了胜利,将消灭太平天国看得偏执了。为什么要消灭天国?有要保护清朝朝廷的意思,可是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南方的中国百姓啊!曾国藩却利用南方的百姓去战胜南方的天国,从这一刻起他就已经和圣贤沾不上边,却和那个曾屠夫的称号有些相近了。也因此,曾国藩算得上一个优秀的臣,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成功的人,却不是所谓半个圣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