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说天阔
从来不看电视剧的我,这几天居然追了一部电视剧《天道 》,是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剧本。听这个名称就知道是一部有内涵的影片,一口气看完之后,觉得里面的故事的确让我脑洞大开,如果你还没有看,那要强烈推荐给你。以下是我在这部影片中学习到的一些东西。
坐井说天阔怎样开悟的?
我们常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有,知行合一。这么多老生常谈的话题都是在教导我们,要去行动。
行动,它是真正“知道”后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开悟”之后的产物。真正开悟了,就会死心踏地的去做,坚信它是对的,坚信它一定会做成。
比如:小时候妈妈经常跟我讲,出门要记得带手纸。(以防要上厕所)只要一出去,妈妈每次都会讲,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唠叨了。直到有一天,在外面上完厕所,一摸没有纸。才想起妈妈说的那句话“出门要记得带手纸”,真的是对的呀,也就突然开悟了。
直到看到这部影片,才明白顶级高手是怎样把理论变成实践的。让我开悟的是:之前的一些认知只停留在纸上,属于想象,而看了影片之后变成了现实(虽然是演的),能让我把以前的思考与影片联系起来,有种融会贯通意境。
回到影片,男主角丁元英,在剧中称“鬼才”,是因为他做事的方法与常人不一样。
他为了给心爱的女人小丹一个“礼物”,在一个贫困县中最贫困的村庄开办了一个音响工厂(目的是扶贫)。从策划到组织,从运营到品牌,从农村到国际化。硬生生的制造了一个神话,送给了她的女朋友。
那丁元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了?为什么能创造出一个“神话”了?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贯成都,北京户口,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此人无信仰,爱好音响,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国永久居留权。这个人性格孤僻,不一善于交往,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对他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鬼才。这是小说对男主的介绍。
那再来讲他为什么能创造出一个神话。人与人的差距只有5%是不同的,其它95%是相同的,这个5%就是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讲的认知。
丁元英本身是个学霸,19岁考入清华,可见他的智商超群。然后留学国外,视野更加国际化,本行是搞经济金融,对金钱的了解更透彻。
在剧中,他就是一位救世主,事情还没有开始,他已经知道了结果。他这种思维就是:终局思维,也叫逆向思维。由果导因,这种思维是顶级高手的常态,而到了我们常人,觉得这种做事方法就是神话了。因为他倒行逆施,不按常理出牌,让人摸不到头。
他办一件事情,就像是在下一盘大棋,事件中的人们就是棋子,都是按照他的意愿在移动,他就是那位执棋者。在他看来,在这个棋局中,有真聪明的人,也有假聪明的人,还有一些是有智慧的人。然后,由他甄别出来,给他们安排各种不同的命运。他的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来源三个地方,一个是他的知识面,还有一个是懂得理论后的践行经验,最后一个是悟性,也就是他的总结,反思,让精神得以升华。
比如: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理解。他讲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这天道,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
在思考他的做事方法中,会把自己学习到的认知联系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递归法则。这是一种计算机算法,也是一种倒推的工作方法。大部分人做事情是1,2,3,4,5按这样的顺序做的。如果第一步、第二步的进度各推迟了一周,最后很难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任务。当然,不少人为了最后能赶上截止日期,最后几个步骤开始偷工减料,最后任务虽然交付了,也达不到想要的结果。采用递归法则是倒推,先把第五步完成日期定下来,再来定第四步的,这样一直往后推,就知道哪一步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达不成,需要舍弃什么,或者增加哪些资源,一清二楚了。这种思维也叫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先搭系统,再添加枝叶。(这段感悟来自:丁元英去五台山在车上与朋友韩楚风的对话)
第二个,认知的三种立场。我们看待世界有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象立场。当你用前两个立场看问题时,事态都在你的掌控中,但如果你用意象立场看问题时,愤怒、怨恨、不公等负面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段感悟来自:丁元英去吃早餐被店老板收两次钱)
第三个,消极数据。消极数据是相对于积极数据而言的。积极数据指的是“今天气温22度”“我昨天吃了2碗饭”等等非常明确的指标。但是,有些数据是非常难以量化的,而且非常重要,我们就管它叫消极数据。比如,你能在自己说不清有什么依据的情况下,判断一个人的感情、意图等等。这些就是消极数据的力量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有能说的一面,又有不能说的一面。能讲的很有限,不能讲的才是无限的。所以能讲清楚的都是不重要的,我们要注重那只看不见的手。(这段感悟来自:丁元英面对林雨峰用枪指着脑袋的对话)
总结一下,从抽象的概念中,能找到具体的方法。又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离出概念。理论与践行并用,多种认知能够达到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