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1801天:如何读书?
#每日三件事,第1801天#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通常追求的是阅读获得启发的快感。我们希望阅读的脑高潮,一个接一个。可是这样读书有一个问题:读得是很爽,可读完了,啥都没记住,反而充满了失落感。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会用则灵”。
换句话说,从阅读改变自己的角度来讲:快感不重要,改变才重要。我们能否通过读书学习改变自己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获得的思维模型用到生活里。过去我们把99%的时间用在了阅读上,偶尔回忆时却想不起读了什么。现在,我们要调整读书的时间分配:用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我们要怎么应用获得的思维模型?
兜兜转转的又一次说如何读书了,这可真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这是成甲在《如何思考》一书中说到的“启发与思考”片段。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是获得启发的快感。很多书中的观点和论述都启发了我们,犹如醍醐灌顶。读完之后,没记住多少东西。读书的时候感觉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启,读完之后感觉美好的生活只是一个幻象。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读书需要我们掌握知识后的进一步改变,直到形成习惯。而不在于我们知道了或者记住了多少知识。读书就是要用20%的时间来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
为什么需要应用而不是记住知识呢?
我们在学驾照的时候,教练会告诉我们很多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轻踩离合慢给油”,说的是离合要轻轻的松,油门要慢慢的踩。你很容易就记住这个方法,但是,如果你不去练习、不去应用的话,你永远也学不会开车。应用是对知识记忆的进一步内化。
有些时候我们会听到“肌肉记忆”,其实就是把一个由意识支配的动作变成潜意识支配的。比如转魔方,我自己可以很轻松的恢复6个面,但是你要让我教别人的话,如果不拿着一个魔方的话,我还真没法说具体的步骤。
即便是有些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没有办法练习,但是我们可以去验证这个理论,去推导这个理论的得出过程。这是思考的过程。把一件事情彻底想清楚了,自然会触类旁通,有机会用在其他地方。
下面我也来做个彻底的思考:
- 为什么这个“启发与思考”的片段对我重要?
因为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看到一个又一个启发,感觉自己兴奋的不得了。读完书之后才发现,好像没什么用。这个片段告诉我,要深入思考,调整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占比,然后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正如《论语》所云:学而不思则罔。越学越迷茫,越学越焦虑,越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真正的学习以思考为主。
- 按照“启发与思考”提供的二八定律学习,有什么好处?
读一本书至少能掌握不止一个方法和技巧,会让自己彻底理解它们,并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让自己慢慢发生改变。
- 不这么做的坏处是什么?
那就是知道了有这么一本书,读的时候对自己有触动,读完之后就全部还给作者了。对自己没有任何改变,读与不读都一样。最大的坏处是给自己知道了焦虑,而且浪费了时间。
- 读什么样的书可以用“启发与思考”中的方法呢?
致用类的书籍,理论类的书籍。对于小说的话,其实也可以用。比如四大名著,只不过需要我们有更深厚的功力。可以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处理方法。
- 用这种方法读书的话,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成本如何,难度如何?
有时间读书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初期成本比较高,难度更大。只要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成本和难度都会降低,关键是收益会急剧增加。
- 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和观点?
非常多。从古至今大家都在说要在读书的时候多思考,可惜能做到的人很少。《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的时候要练习,学的时候要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不懂如何思考,不知道思考从何处入手。
- 有没有一种观点,说的要多读少思考?
曾经有人说小孩子学国学经典,不用思考,就是背下来就好。因为小孩子记忆力好,思考能力差。先背下来,长大以后再慢慢感悟、慢慢思考。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思考是必须的。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启发与思考“可以用在哪些事情上呢?
最直观的就是读书、看视频等等。
还可以用在观察他人上。看一个人的行为,然后思考他的能力处在哪个阶段。
另外看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可以深入思考。比如办公室的椅子,皮制的,只要一动就会有响声。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觉得就是摩擦、扭曲导致的。那为什么家里的真皮沙发就没有这么大的响声呢?我想应该和皮子的质量、质地有关吧。接下来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来验证这个想法了。现在我知道原因是皮革没有保养,用皮革保养油擦一下。声音来源于座垫和椅背连接处的摩擦。家里的沙发没有声音,是因为没有摩擦,沙发和椅子的结构不同。
在些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哈哈,开心。
不思考的时候,以为就是正常的现象。思考的时候,才会发现真正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