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皇帝阿克巴
莫卧尔王朝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即位时的处境与清朝的康熙帝相似。当时他只有十四岁政权完全操纵在首相手里。首相自恃有功,骄横跋扈,滥杀异己,甚至将阿克巴的好友一个个处死,还阴谋算夺王位。
但阿克巴刚满十八岁时便夺回了大权,亲自主持朝政。阿克巴执政以后,贵族、教派叛乱频繁,王位很不稳固。
于是阿克巴亲自率领大军镇压了各地叛乱。他将二千多人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来警告叛乱者。
随后,他又对内部事务进行整顿。他首先下令重新丈量田地,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不得任意增减,还责令取消人头税以及田赋附加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遇到严重天灾,一律免缴田赋,此外对农业生产和水利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印度从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就形成 一种愚昧、残忍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常常要跳入火堆为丈夫殉葬,阿克巴对这个相传一千多年的恶习十分痛恨。他委派几位督察专员到各地去辨明谁是真心自愿殉葬的寡妇,以便保护那些不肯为此断送性命的妇女。
有一天,阿克巴正在富中举行盛大宴饮。突然得到消息说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要跳火殉葬了。
阿克巴放下酒杯,骑上快马匆匆赶往孟加拉总督府。他知道,总督夫人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她决不会自愿跳进火堆的。
阿克巴走近哭泣着准备跳入熊熊火堆的总督夫人,询问她这样做,是否自愿。那个绝望的女人痛哭着告诉皇帝,是夫家不愿意让她分享她丈夫的遗产才逼她殉葬的。
阿克巴听后,当场下令:“今后任何人不得逼迫寡妇殉葬,违者严惩。”
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得救了但这种殉葬的残酷行为仍无法完全禁止。直到二百五十年以后,印度才有停止跳火殉夫的法令。可是在当今印度社会,强迫寡妇殉葬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莫卧儿帝国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印度占主导地位宗教的是印度数,因此宗教斗争和教派起义十分频繁。阿克巴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宣布信教自由、教派平等。他特别挑选了一些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又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女儿为王后。1581年,他又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条的“圣教”。圣教徒把阿克巴当上帝看待,彼此遇见时总要呼阿克巴的名字。这种“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只是要求在平时爱护动物生命,尽可能舍施、赈济或做些好事。阿克巴创立的“圣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强迫人们都相信圣教”。因此,印度教徒改信“圣教”的人并不多,伊斯兰教徒反对“圣教”的也不少。阿克巴对此并不介意。这些措施,缓和了印度人民反伊斯兰教的情绪,宗教起义也得到了平息。
阿克巴与同样英明神武的康熙帝不同,康熙帝是个饱学皇帝,对各种学问都有广泛涉猎,而阿克巴却是目不识丁的个文盲。但阿克巴有一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独特办法。他几乎每天都要求臣子将各种书籍读给他听。他读书的人按所读页数得到报酬。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听读以后便能记住,并经常以渊博的知识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他供养了一百多位画家,其中主要是印度教徒。中每月开绘画展览三、四次,他对每一幅画都要加以评论并分别赏赐。
阿克巴还供养了许多音乐家,每天轮流听取印度、波斯中亚、克什米尔等地的音乐。他自已也能作曲,还命令将梵文乐谱译成波斯文,再用波斯文演唱。许多印度教的官史学习了波斯文,同时许多伊斯兰教官吏也能写出印度文诗欧,这样就促进了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
由于阿克巴善于理财和用人,加上在政治上主张民族、宗教平等,这样就缓和了国内矛盾,使百姓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
在军事上,从一五六O年起,阿克巴用了十五年时间統一了北印度,又用了十六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又用三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由杰汉基、沙杰罕和奥兰则布等人相继为王,这时仍然是莫卧儿王朝最强盛的时期。
奥兰则布去世后,子孙们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战。这种混乱局面给入侵者带来可乘之机。1764年英国人闯了进来,征服了印度,成为印度半岛的统治者。从此,莫卧儿王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