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读《过故人庄》
2017-04-08 本文已影响1740人
流星雨儿下
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虽然是一首重逢的诗,但是还是太过感慨悲凉了。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首真正快乐的相逢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说题目,《过故人庄》过是拜访的意思,那过故人庄,也就是拜访老朋友的田庄了。这种拜访,不是久别重逢,没那么艰难,但是呢,但是也不是上邻居家串门,没那么随意,它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状态,有点像咱们平时放假,去农家乐的感觉。
那这样的感觉怎么写呢?先看首联吧。“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捎信儿来,说他准备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庄里去坐一坐你看这两句话,起得真是平时自然,真有田园范。诗人为什么要拜访老朋友啊?不是偶然路过,也不是由于朋友家有了婚丧嫁娶的大事情特意去,而是老朋友给我捎信儿来了,让我去坐坐。他既然捎信儿来,我就如约去,我们俩的关系啊,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这才是老朋友啊。
那为什么又说有田园范儿,你看着待客的礼数吧,饭就是农家普通的黄米饭,不是李白要求的那个“跪进雕胡饭”,没那么讲究。那菜呢?现杀的一只鸡,这在农村的招待里啊,是挺有诚意得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说么,桃花源里的人,看见外来的打鱼人,赶紧“设酒杀鸡做食”,热情款待。都知道么,鸡是小家禽,能打鸣,能下蛋,一般农家总是会散养着十几只鸡,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但是来了重要的客人,杀一只鸡,就是一道挺像样的菜了。
那这样的招待呢,诚意依然是有的,可是也没那么隆重,真要隆重,那得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是普通农家哪能置办这样的酒席呀,再说了,就是这样,鸡呀,黍呀,这样的自家风味,才会让客人真正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我说啊,这开头的一联,也不华丽,也不奇特,但是真亲切,真醇厚,一种属于中国的田园风味扑面而来了。
首联这样,那颔联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仗对得很漂亮。诗人高高兴兴地去拜访朋友了,边走边看一路的风光,不知不觉朋友的小村庄已经近在眼前了。那这是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绿树村边合”,绿树已经把小村给围上了,那这样想来,这村庄已经有些年头了吧!家家桑梓,户户浓荫啊,绿树的环绕,让小村别有天地,自成一统,这是眼前的近景。
那再看远景呢?“青山郭外斜”,一列青山就横卧在小村的背后仿佛天然屏障,让这个小村庄,有了厚实的依托。你看这个景象不是桃花源,它一点也不虚无缥缈,它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农村,实实在在,但是又透着盛世的富足和快乐。那说到这呢就让人想起《红楼梦》来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政带着宝玉一起参观,父子俩游赏到后来的稻香村,不是看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这个地方啊?反正贾政特别喜欢,说这个地方真是返璞归真,让他都有了归农之意了。
但是主人公贾宝玉不喜欢,为什么啊?不自然。他说,这个村庄是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一看就是假的。那大家觉得宝玉的眼力好不好啊?宝玉眼力太好了,大观园里的稻香村,不仅山是堆出来的,水是挖出来的,它自身承载的农村符号也都是做出来的啊。你看又是稻子,又是蔬菜,又是杏花,又是桑榆,又是黄泥,又是辘轳,太想要田园范儿了,堆砌了太多的田园符号,反倒显得假了。
相反,你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你这两句诗,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只是背后青山,村前绿树,但是你仔细想想,咱们心里梦里的小山村不正是这样,又幽静有安宁么。那进了村子,也就到了家了,宾主之间到底怎么样呢?
看颈联吧。“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看孟浩然就是这样洗练,把宾主怎么见面,怎么寒暄全都略过了。镜头直接就转到了欢宴。那酒席本来是摆在屋里的,场面应该显得有点局促。但是天暖了,窗子都打开了,隔窗望去,主人家的场院和菜园子尽收眼底。所以人虽然是在屋里面,心和眼却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田野上,内外打通,这个意境啊,一下子就开阔起来,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那看着场院和菜园子,话题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庄稼上来。老天给力,人再勤快,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吧!这就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看这两句话,真是淡而有味,农家的生活,农家的快乐,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些的像谁呀?像陶渊明啊。其实这两句话本来就是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里化出来的,那里头怎么写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去了么。每天就过着“清晨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一般人都觉得痛苦啊,但是陶渊明自己觉得快乐。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官场上迎来送往,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了。每天就和周围的农夫一块谈谈庄稼的长势,是那么的自然而踏实。
那陶渊明如此,孟浩然也一样啊。他不是挂冠归去,他是布衣终老。李白不是说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从小到大,一直就以处士的身份生活在乡间。其实呢,孟浩然不是没有过政治理想,身逢盛世,他也想为国家出力。但是“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世无知音,他又不愿意巴结逢迎,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湖北的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那盛世隐居,想来不无寂寞之感吧,但是看看眼前的青山绿树,亲手料理料理庄稼活,听听老朋友琐碎而又亲切的相谈,孟浩然大概也觉得释然了吧。忘了挫折,淡了名利,甚至也抛却了隐居的孤独,活出来了真正的喜悦感。这大概就是田园生活的吸引了,和现在所说的治愈力吧。那朋友见过了,酒也喝过了,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怎么收尾呢?
蒙曼解读《过故人庄》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看诗人真率真这次做客高兴,就主动约下次了。等到秋高气爽的重阳节,我还到你们家来就菊花。好像脱口而出的两句话,但是主人待客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是不是全都跃然纸上了。结的真自然,真好。但是这句诗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啊!
诸位,诗人问什么要用就菊花啊?为什么不写赏菊花,醉菊花,对菊花啊?这里就涉及到菊花的意象,菊花仅仅只是重阳节的当令花卉吗?当然不是,诗人特意写到菊花,难道只是由于重阳节有赏菊,喝菊花酒的传统吗?当然也不是。在文人心中,菊花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啊?是隐逸啊。周敦颐的《爱莲说》不就讲了“菊,花之隐逸者也”。
那菊花怎么会有这种意象呢?因为陶渊明啊。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永远成就了菊花高洁脱俗的君子形象啊。那菊花既然是和诗人一样的隐逸君子,那怎么能赏,能醉能对呢?那不是物化菊花,贬低菊花么,所以不能用,最后只能用就啊。所谓就,就是亲近,不是人对花的把玩,而且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啊。对孟浩然来讲,老朋友说过的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就是他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要和老朋友再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那你这样一看,就会明白这首诗貌似恬淡脱俗,但是背后也有诗人的高洁风骨作为支撑,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高洁风骨的支撑,才能有这样浑厚的好诗啊。那这样综合看起来,这首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如果说杜甫《赠卫八处士》最大的好处是真挚,那这首《过故人庄》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然。自然到什么程度,整首诗没有诗眼,就是没有一句特别漂亮的话,没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但是通篇读下来,你又觉得,每句话都是那么圆融,感情也那么淳朴,充满着一种既平静又快乐的力量。这就是孟浩然了不起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