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散文

睿智的村妇———红楼梦人物刘姥姥

2023-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故乡的河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饱经风霜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刘姥姥家祖上曾与四大家族之王家同姓连宗,因此书中写她进荣国府求见王夫人打秋风。刘姥姥善良淳朴,聪明能干,重情重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婆婆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贾府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凭着她的智慧、幽默,本色演出,带来欢声笑语无限;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刘姥姥其他名称为刘老老,母蝗虫。

      刘姥姥何许人也?

      据作者介绍,她是个老寡妇,只靠两亩薄地度日。后来,女婿来接,她就过去和女婿一家四口度日了。

      她的出场,并不像她的身份一样令人感觉寒碜。作者是在“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的情况下,才决定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一个乡下老妪出发,成就了洋洋洒洒的第6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一进”二字同时又为后来的二进、三进埋下了伏笔,注定这个乡下姥姥将与贾府的命运相始终,并成为它的一个对照点。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家计凋零,眼看天气寒冷,却因手头拮据,“家中冬事未办”。心烦意躁的狗儿就在家喝闷酒发脾气,妻子刘氏不敢顶撞,委委屈屈的。

      此时,不愿坐以待毙的刘姥姥想出了到贾家打抽丰的主意。考虑到狗儿是个男人,“这么个嘴脸,自然去不得”;女儿是个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遂决定“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这就是刘姥姥去贾家的出发点。于是,在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太太、奶奶、姑娘以及她们的丫环等一群衣香鬓影的女性形象群中,出现了一个异数。

      初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就像是一架摄像机,从平民的视角,将荣国府的奢华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上了正房台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短短几句话,从嗅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乡下老妪乍进华丽世家时感官所受到的强烈刺激。

      接着,她看到了“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的平儿,便当是见到了正主儿凤姐。在周瑞家的告知下,才知道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这一误会,正合了作者在其他地方多次提到的话:贾府里的丫头“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

      在等待的过程中,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正在寻思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那东西像金钟铜磬般连着响了十来下,刘姥姥“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

      作者巧妙地用“打罗筛面”、“秤砣”等刘姥姥常见的东西,来表现她闻所未闻的西洋钟。元代文人睢景臣也曾用过这样的写法:说汉高祖刘邦衣锦荣归的时候,他的旧乡邻不懂皇帝的仪仗,把龙旗说成“一面旗蛇缠葫芦”,凤旗说成“一面旗鸡学舞”,飞虎旗说成是“一面旗狗生双翅”。

      凤姐房中的摆设固然奢华,但在整个贾府中,也算不得特别稀罕。在贾府中人的眼睛里,显不出什么山水。现在,一个乡下老妪蓦地闯进来,她的眼中所见就充满新奇了。

      刘姥姥这一架平民视角的摄像机,摄录的都是画面感极强的特写,几个特写交接在一起,制造出特殊的效果,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

      刘姥姥这次进府的收获是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对于凤姐来说,那二十两只是给她的几个丫头们做衣裳用的一点小钱,但刘姥姥听说给二十两,已经是“喜的眉开眼笑”了。

      从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与别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二十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家五口过上一年了,也就是说,刘姥姥跑这一次,跑出了全家全年的生活费,哪能不笑?

      刘姥姥这次打抽丰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但是还存在若干问题。周瑞家的嫌她说话粗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这样的话,前半句难听,后半句粗俗,本欲拍马,结果倒像是揭短;还有就是说话不够和软。王狗儿的爷爷虽然同王夫人的父亲连了宗,但此“王”不比那“王”,自己的身份地位自己应该明白,贾芸比贾宝玉大五六岁还赶着宝玉叫父亲,王狗儿又怎么能真称起“侄儿”来呢?这又是刘姥姥本欲套近乎,结果倒成了不尊重了。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光景就大不相同了。其外在原因,是投了老太太的缘———这位身处贾府权力金字塔顶端的老妇人恰好想要找一位积古的老人说说话儿。而内在的原因则是刘姥姥充分吸取了上一回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这一回,她大获全胜,满载而归。仅银子一项就有王夫人和凤姐给的一百零八两,此外还有堆了半炕的东西;在辞谢贾母时,又得了许多———两套新衣裳、两个锞子、几件半旧衣裳、成窑钟子和药等。刘姥姥喜出望外,念了几千声的佛。想想光是这些银子就够一家人过上五六年了,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这些钱物对于贾府来说,固然是沧海一粟,但要从贾府拿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贾芸想要接手大观园布置的小项目以捞些油水,尚且要打点东西送给婶娘凤姐呢。刘姥姥凭什么得到这么大的收获呢?

      一是刘姥姥懂得送礼的学问。她从第一次进府时看到的凤姐等人的饮食中推测,“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也吃腻了”,肯定想吃野味和新鲜,于是就带了自己种的瓜果、野菜。果然,贾母听说她带了好些瓜菜来后,马上叫人收拾做饭菜去了,还说:“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地里的好吃。”走的时候平儿也说:“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不在送得好,只在送得巧———这就是送礼的学问,把握好了,自己所费不多,对方却很高兴。

      二是刘姥姥懂得谈话的技巧。刘姥姥二进贾府很是做了一些事情。见了贾母,她便说一些乡村中的闲话给贾母听。贾母等人很感兴趣,觉得刘姥姥的闲话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刘姥姥“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就是说,她不但在送礼时投其所好,谈话也充分考虑对方的兴趣。当晚,她的说话征服了在场的每个人:因果报应的故事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红粉精灵的故事则深深打动了宝玉这样的情哥哥。

      当然,这次的重头戏,还是发生在与贾母一行人游赏大观园的那一天。就是在这一天,她娱乐了贾府中的老老少少,同时也为自己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关键是,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在贾府,贾母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她的欢心和笑容是整个贾府中人最为关心的大事情。要是能够让贾母开心,就等于得到了整个贾家人的欢心。

      刘姥姥审时度势,马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刚进大观园,凤姐将一盘子的花横三竖四地插了刘姥姥一头,这分明是打趣她。她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让“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

      后来摆饭的时候,鸳鸯和凤姐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个女清客了”。凤姐也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

      如此这般地商议了一通。接下来的场面便令人捧腹了:先是给了她一双很重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的反应是:“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的动他?”然后是令人绝倒的饭前开场白:“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从而让贾府上至老太太下至丫环们绽放出最纯真、最灿烂的笑颜,惹得“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

      在这一天中,刘姥姥十分的庄稼人本色表现得倒有十二分:见识浅陋,语言粗俗,食量惊人,吃相蠢笨。而其作用则是与贾府中人的见多识广,言谈风趣,量小嘴刁,文静秀气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令人喷饭的效果。

      刘姥姥对自己的“女清客”身份是十分明晓的。后来凤姐说:“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鸳鸯说:“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她很爽快地回答:“姑娘们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干什么,这就不是蠢笨而是精明了。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是善良的。自己家的庄稼地里第一次摘下的顶尖儿的枣儿、倭瓜,她都没舍得自己吃或拿出去卖,而是带到贾府给里面的人尝尝鲜。因为如果不是她们的帮助,一家人可能都过不了冬天。她又是智慧的。曹雪芹自己就说:“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何况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确实如此,她在极短的时间内,摸透了贵族的爱好,竭力夸张自己庄稼人的贫穷、无知,让贾府中人充分享受作为贵族的自豪感、优越感。这一次大观园之行,变成了刘姥姥的个人秀———她的智慧通达,再加上她原本爽朗憨直的个性,带给大观园的女性们一次前所未有的狂欢,从而成了大观园的明星和赢家。

      第三次去贾府的时候,刘姥姥的身份有了很大      第三次去贾府的时候,刘姥姥的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是去打抽丰的乡下老妪,也不是让人发笑的女清客。她是听说贾母去世的消息后匆匆赶过来“哭一场”的。

      当时的贾府正值多事之秋,继抄家、二贾被流放之后,贾母去世,整个家族处于一种“树倒猢狲散”的危境中。凤姐在操办贾母丧事时失尽人心,“墙倒众人推”。

      刘姥姥到时,凤姐正处于弥留之际,老是见鬼来索命。见刘姥姥来,她如同见到了救命稻草,让刘姥姥替她到乡村的庙宇里面去祷告。在刘姥姥临走的时候,她说了两句很是凄凉的话:“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刘姥姥半真半假地说给巧姐做媒时,凤姐竟然没有拒绝,而是说:“你说去,我就愿意给”。竟将自己的性命和女儿的终身大事托付给这个乡下老妪。

      刘姥姥也没有辜负她的遗愿,她在平儿、王夫人等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救出了差点被卖给藩王做使唤丫环的巧姐,并且还真给巧姐说了个婆家。虽然只是个乡下的财主,但是人家清白,孩子肯念书,能够上进,合家人对待巧姐如同侍奉神仙一样。在贾家众女性中,托刘姥姥的福,千灾百病的巧姐终于有了一个好结局。

      平民阶级的刘姥姥是个健全的人。虽然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但是她的身体还是很硬朗,帮着女儿女婿带外甥、外甥女;农忙季节,还帮女儿女婿一起照看满地的庄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游大观园的时候,她在潇湘馆的小径上滑倒,贾母问她扭了腰没、要不要叫丫头们捶捶,她说:“哪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

      相比之下,贵族们的身体就不如她强健了。别说比她还小几岁的贾母,就是贾母正值青春的孙辈们也动不动就生病延医。刘老老在精神上也非常健康。虽然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但她还是“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她为整家人的生活而出谋献策、四处奔波。

      在贾府,别人当她是女清客,即使是丫环也可以肆意取笑她。但是她早就怀着“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的目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为别人的眼光、言语而耿耿于怀。刘姥姥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贾家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一些有钱的家奴都担心祸及自身而避之不及,但这个时候的刘姥姥却为了贾府的悲伤而悲伤、为了贾府的欢喜而欢喜,与贾府共休戚,后来还救巧姐于水火之中。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贾家这样的贵族家庭一步步没落的时候,刘姥姥所在的平民家庭却生机盎然。本来是一家人都要饿死、冻死,但是在刘姥姥的苦心经营之下,一步步地走上了温饱甚至是小康之路———“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口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是过得的了”。

      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回想当初,刘姥姥与贾府恍若天人的贵族们相比,是那么鄙陋粗笨可笑,作者特意用浓彩重墨写了《红楼梦》中最酣畅淋漓的一场笑。但到最后,“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还能笑得出来的,恐怕也就是刘姥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