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本性·习性·人性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67人  左手梦圆

    《三字经》开篇便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我从小就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知半解,直到最近我才进行了一番较为深入的思考。

      这句话中的“性”,可理解为人之本性,“习”指的是人之习性。就是说,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没什么不同,而有差别的是人之习性。按照佛教的理念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是性本善的,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的智慧德能,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都可以做佛,只是因为受到不良习气的熏染,所以在习性上有了差别而已。然而,一个来到这个红尘俗世中的人,要做到丝毫不被熏染几乎是不可能的,甭管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自觉还是不自觉,主动还是被动,或少或多,或轻或重,或浅或深都会受到影响而养成程度不同的不良习性。换句话说,一个常人的人性就是本性与习性的混合。这也与宋朝哲学家张载的观点相似,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天地之性”其实就是人之本性,“气质之性”也就是人之习性。人们常讲的修身养性,说的就是通过修行,尽量减少身上不良的习性,呵护养育好我们自己的本性。而谈到修行,方式方法很多,简便易行的一种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贪嗔痴慢的意念;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名闻利养的追逐等。而这些东西,要么是因为不觉悟造成的;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自己束缚自己。我由此想起一个经典的佛家故事:一天,一位名叫坦山的和尚与一位小和尚外出,看见一个女子过不了河。坦山和尚便把她抱了过去。第二天,小和尚忍不住问坦山和尚:“你不是说出家

人不能近女色吗?怎么昨天你要那样做呢?”坦山和尚反问道:“我早把那位女子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把她抱着?”小和尚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小和尚之所以对坦山和尚抱那位女子过河的事还有疑惑,是因为小和尚还一直“抱着”那位女子。反观自照,生活中许多人的心理负荷和烦恼,不也是因为不懂得放下所造成的吗?让这些人来听听净空法师的开示好了:“放下得愈多,境界就愈高,果位愈殊胜。”

      苏格拉底也说:“一无所需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那么,我们究竟想接近神,还是想远离神,就由自己抉择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