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2023-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yh小树苗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一踏进校园,老师就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时间一久,儿童对学习就产生了冷漠的态度。

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都有发生,老师重知识的传授,把儿童长时间关在教室里,采用机械训练的方法,让儿童大量地背诵、练习,儿童那渴求知识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我们的老师还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问题,反而是一味地责怪儿童懒惰,说他们学习不认真,老师给儿童过早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他们往往就会破罐子破摔,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如何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何让他们能够善于思考?以低年级为例,带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去旅行,去大自然感受、观察事物之间的现象与关系,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他们还不熟悉小学的生活,在幼儿园里,他们是在游戏活动中度过每一天的,没有长时间坐在那里,想走就走,想玩就玩,很自由。到了小学,如果一下让他们坐几个小时,孩子们肯定受不了,一下子灌输很多知识给他们,还要他们写好,这样孩子更加受不了,他们会感觉到读小学太累了,太难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儿童在教室呆的时间不应该超过二个小时,也就是说,上午上完课后,下午就要带他们到校园里的草坪上、花坛里,运动场去观察,如学校的地理园、草坪里的木棉花、升旗台、宽阔的体育运动场,孩子们看见世界,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产生了活的思想。这就是思维课,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

要让儿童的知识活起来,就要经常上思维课,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常不断地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要让知识处于运动之中,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是为了教会他读书,把他培养成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孩子。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里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这学期我在学校成立了学生共读会,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捧起书本共读,在知识的海洋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当他们上台分享他们读书的感受时,那种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受是课堂上所见不到的,他们把自己融入了书籍当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孩子们的生命发生了裂变,书籍成为了孩子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

苏氏说,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儿童在劳动中的自豪感对促进他学习的愿望也是很强烈的。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以的劳动成果会感到很自豪。这会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儿童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自豪感,有了自豪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渴望学习的愿望。这其实就是一种良性教育学循环。做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创造这种良性教育学循环,这种循环会激发儿童的无限学习动力,他们会因此发生积极的转变。

儿童内心激发出来的自尊感,是一种强大 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内心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儿童内心的自豪感,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去学习,强烈的外驱力就会带动内驱力,儿童就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