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找寻心之归处
“最近有没有读什么书?推荐一下”
这是大学室友前两天微信问我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心里不由得觉得有些惭愧。认真想一想,真的是很长时间没有用心读什么书了。
整个人很浮躁,工作的八小时之内,应接不暇。八小时之外,一半给了孩子,一半给了睡眠,其中夹杂的零散时间又都给了微信和朋友圈,有时候明明知道没什么重要的事,也没什么重要的信息,可是貌似已经成为了习惯,总是怕错过了什么?!
其实,有些碎片时间,也在努力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单词,英语阅读,或者边做事情边听书。可能,是心不静的缘故吧,仅仅是为了寻求自我安慰。
身边的小环境里,似乎每个人都很安逸,都很满足。可是在小日子的安逸之外,那份内心里的富足和安宁呢?想要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之外,寻一刻宁静,去找寻心之归处。

记得大学时候,有段时间,读书特别疯狂。学校有个小书店,每天书店一开门就进去找一本书,找一个角落,一读遍是一天,期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去厕所。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书店是以售书为主,但那时候作为一个穷学生,生活拮据,每一本书少说也得十几块钱,够吃两三天的饭了,所以真的是捉襟见肘买不起,但又觉得在书店一天下来不消费也不好意思,于是,每次离开的时候会买一本三元钱的《意林》或者《青年文摘》,以此作为回报来感谢店主的不赶之恩。
那时候,从学校图书馆借书都得讲究策略。由于,每人每次限借三本书,所以对于像武侠小说之类的抢手货,都得是和室友一起搭帮结伙的借。碰上一套全的,立马上去先抱到自己怀里再说,然后几个姐妹分头借,回到宿舍轮着看。能够按一套书的正常顺序看下来的大概没有,有人先看第一部,就得有人先看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等到一部看完之后,再看另一部,情节全靠自己脑补,有的时候谁要是想讨论一下情节,都会被堵上嘴,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章节,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一经讨论,就没有悬念了,坏了读书之乐。即便这样,大家也是乐在其中。

工作之后,有了属于自己的收入,对买书也不再吝啬。看到喜欢的就心动,有的时候一本书里提到了另一本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或者是朋友推荐,或者是听闻一本好书,都会找来读一读。十年间,搬了数次家,每次都是带着重重的书,每次都要抱歉的和搬家的人说“不好意思,书太重了”,一路带着这些书,跨越千山万水。
其实,若说对书的喜爱,也是为了弥补童年时期的缺憾。那时候,在农村,家里没有什么书,学校里也是除了教科书,辅导书,也没有其他书,越是缺少,就越想拥有。记得都是五六年级了,妈妈去镇上,我说想要两本书,妈妈给买回来两本作文书,很是珍贵了一段时间,那是自己童年时期唯一的课外书。
若说,读书究竟能改变什么,能带来什么,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于我而言,书是一扇门,打开了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扇未知世界的大门,在书里可以学习,可以见识,可以去经历和感受别人的人生,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
读着读着,心就会沉下来,静下来,有了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