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无助、水土不服?留学生,你要怎样才能融入当地圈子
首先,让我们介绍笔者各地的朋友们的交流状态,然后谈谈这个被人绝对化了的话题。以及,结合笔者在德国留学以及和德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谈一谈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融入”能否真的是一个值得钻牛角尖的话题。
文化思维与价值观冲突?我不否认,我们在价值观上会和德国人有冲突,这种价值观背后的文化思维远远不能达到完全理解德国人的地步,以至于几张图片或者票圈儿状态完全不能体现,你真的融入到德国圈子了。
但是,不能否定,我还是佩服这样的人的,因为他们能做到“被接纳”以及“主动性”
首先,在德国大学,我们接触到德国人的机会其实很多,那么我们从这件事情的问题出发。
最初的我们,潜意识里好像就是:我刚来这个陌生的环境,得赶快找到德国小伙伴。所以我们是被逼着去找人交流,好像背后有一双大手在推着我们,赶紧找大腿!
然而很快会发现,做完合作项目基本上联系也就不多了。可能这是在95%(笼统的讲,还有排除和德国人婚恋)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常态。换句话说,我们很难和德国人达到这种状态:有困难找哥们姐们,有心里话可以对自己朋友倾诉,不管这个忙多难,只要我和你好,能力所及我一定答应——然而在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是达不到这么“老铁”的状态的。
我们在本文中谈论的主要是和德国学生交流,因为有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以及每个人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是多元的,我们尽量把话题做严谨一些。
华人较多的地区VS几乎没有同胞的地区在之前我和几位德国其他城市的朋友们聊起过这个话题,参与这个话题的朋友在德国分布比较平均,慕尼黑,科隆,汉堡,柏林,亚琛等地的朋友都参与过,然而的确,这样的状态占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的,不同高校的朋友们也发表过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华人相对较多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笔者自己也曾经在鲁尔区的Essen读过一段时间的书,所以,深有体会: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和自己的中国小伙伴一起度过空闲时间,并且学习上课过程中,不习惯直接与教授或者德国同学交流自己的学术看法,反而喜欢直接问中国的同学。(对这种现象笔者理解但是不发表任何态度)
另外的,在华人相对较少的学业课程里边,比如一位汉堡大学学习语言类专业课程的朋友对我说,整个seminar只有他一位中国人,周围全部是德国面孔,而且在比如希腊语拉丁语的语言学习上,当地德国人早在高中就对此有所涉及;同样的,一名在奥格斯堡高等技术学校(Hochschule)专攻APP产品开发和智能手表方向的研究生朋友告诉我,这个学科本身局限性很大,而且,周围同样的全部是德国人——和德国人的交流在最初不得不是被生活学习状态所逼迫。
笔者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从大一开始学习德语,上语言班(sprachkurs)的同时也在学习DAF,大一语言班上有外教课,我担任学习委员负责和外教沟通外教课的事情,大二开始全德语授课,和教授以及助教关系好一点点,所以周末会一起去餐馆和KTV。上了研究生以后会和校外的德国朋友一起打打乒乓球以及和远在汉堡,杜塞尔多夫,还有法兰克福的教授保持信件往来
定义“融入”德国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看法:让我们不去纠结“融入”的定义,能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前提一定是语言要过硬,哪怕在日常生活中用那些语言认证考试的固定句式——其实外国人会觉得我们用这些东西很“文绉绉”,所以要想保持和他们日常交流顺畅,在保证语言能力的前提下,还需要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向当地人学习日常用语,也就是那些不是看上去文绉绉的常用语。
其次,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德国文化,虽然笔者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日耳曼文化了解甚少,但是最少,我知道这两种文化是绝对不一样的,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走遍世界各地,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之后是一种什么状态——能以接纳开放的心态,理解以前不曾理解的人和事情”,大概这就是世界观的意义所在吧。所以,不管是德国人突然的热情亦或者高冷(可能后者是常态),严肃死板,生活工作的节奏稳重但是相对较慢,工作之余喜欢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朋友等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去忽视。
再聊聊笔者对融入国外生活以及和德国人交流的一点浅显的理解,融入这个定义,其实不能说一直和德国人天天在一起就叫融入了,德国人内心还是排斥也不是不可能,或者,即便是我和两年以前给我上课的助教和教授好久没联系,但是如果重新写信,还是会感到一见如故。
德国人之间如何相处?所以,德国人其实本身具有的独立性格,以及他们所谓的合作精神不等同于中国留学生的爱好抱团。另外的,我们大部分人语言受到限制——不得不对中国的语言教育水平提出批评态度,缺少语言思维,多的是死板的套路句子。可能很多人都做过和德国人接触的尝试,但是碰到挫折以后,我们并不能理解他们的思维,所以最后的结局还是中国人和中国人在一起。
好像还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德国人之间也是保持相互独立的,新生见面会上有可能两个德国人过来和你打招呼示好,新生见面会完了谁也不认识谁,然而这两个德国人也可能是如此,下了课各忙各的。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刻意的去找德国人聊天,在平淡自然中,和德国人保持实诚的交流即可,随着在德国时间的加长,慢慢去摸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自然就能达到“融入”的状态。当然并不是说不和中国人在一起就很高大上,和中国人在一起就不是真正的国外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文化思想语言等多方面都收到限制,和中国人在一起生活学习互相帮助其实是文化冲突下的结果,当然,笔者还是鼓励各位,在理解这种问题的同时,多次做一些和外国人交流的尝试,练习语言的同时,还可以慢慢去理解国外思维文化。
最后,本文局限在德国而对其他国家的状态了解甚少,愿以浅显的观点抛砖引玉,欢迎各位讨论。
关于本文作者:
路易斯
奥格斯堡大学
BWL
一个在德国试图沉心学习的铁头娃。留德之路多荆棘,学习金融专业之余,愿为后来者分享经历和建议
投稿邮箱:operation@liudedi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