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治安策》诗解2树国固必有相疑势大则必反皇帝不安众建诸侯上少
贾谊《治安策》诗解2树国固必有相疑势大则必反皇帝不安众建诸侯上少其力
题文诗:
夫树国固,诸侯天子,必有相疑,之势也下,
数被其殃,上数爽忧,甚非所以,安上全下.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
当今吴王,又见告矣.天子是时,春秋鼎盛,
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犹尚如是,况莫大之,
诸侯权力,且十此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太傅丞相,
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赐罢,彼自丞尉,
以上徧置,私人如此,奚有异于,淮南济北,
之所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有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顺此道,
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倘若已乃,堕骨肉属,
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以天子位,
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且惮虑,以危为安,
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处,抑或将不,
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
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也,淮阴侯尚,
王楚黥布,王于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
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
令此六七,公皆无恙,是时陛下,即天子位,
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不能.天下肴乱,
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侧室,以预席之.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次得舍人,材之不逮,
至远帝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
割膏腴地,以王诸公,多者百城,少者乃之,
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而其后,十年之间,
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臣之,
又非亲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
一岁为安,故知陛下,之不能也.众建诸侯,
上少其力,尾大不掉,藩大必削,不得不削.
【原文】
夫树国固14,必相疑之势也15,下数被其殃16,上数爽其忧17,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18。今或亲弟谋为东帝19,亲兄之子西乡而击20,今吴又见告矣21。天子春秋鼎盛22,行义未过23,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24!
【注释】
14.树国:建立诸侯国。15.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16.被:遭受。17.爽:伤败,败坏。18.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19.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20.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01年)前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21.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22.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23.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24.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译文】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原文】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25,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26。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27,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28,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29,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30。
25.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26.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27.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二十岁时加冠。28.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29.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汉书》通行本作偏,据《群书治要》改。30.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
【译文】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原文】 黄帝曰31:“日中必熭,操刀必割32。”今令此道顺33,而全安甚易34;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35,岂有异秦之季世乎36!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37,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38?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39。假设天下如曩时40,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41,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42,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43,高皇帝与诸公倂起44,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45。诸公幸者乃为中涓46,其次仅得舍人47,材之不逮至远也48。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49,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50,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51,又非身封王之也52,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53,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注释】
31.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32.熭(wèi):晒,晒干。两句比喻机不可失。二句见《六韬》太公之语,《六韬》是一部讲兵法的书。33.此道:即前引黄帝话中的道理。顺:遵循。34.全安:下全上安。35.堕:毁弃。骨肉之属:指同姓诸侯王,他们都是皇帝的亲属。抗:举。刭:割头颈。36.季世:末年。37.齐桓: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曾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38.匡:匡王,挽救。39.以上三句的假设是说,如果文帝处于齐桓公的地位没有天子之位,没有有利的时机,没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为霸主。40.曩时:从前,以往。41.“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狶[xī]希,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42.亡恙:无病。亡,同“无”。43.肴乱:混乱。肴,同“淆”。44.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倂起:一齐起兵反秦。45.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46.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47.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48.不逮:不及。49.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50.渥:优厚。51.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52.身封:亲自分封。53.是:指亲自分封诸侯之事。
【译文】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
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