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论语学习第五课,关于孝道之中孝~中孝事君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意思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说明:1.现在社会乱的根源就是不孝顺
2. 家庭教育很重要,孝悌是由家庭负责
不尽孝道去做其他的事情是本末倒置。
易经中有一个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要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质。
如何教孩子孝?身教重于言教。增广贤文有一句:至乐莫于读书,至要莫于教子。
父母自己做正了,孩子就不会偏。
孝是爱的源头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近身边的人才能亲近其他人,爱他人才能爱物。
孔子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乱。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白话译文:
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
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
三字经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过,谏之更,怡吾色,柔吾声。
孝是人的天性,对父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爱和感恩。
孝就是要让父母心里舒服。
孝经是曾子编写的。
故事:齿指心痛。曾子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他经常帮助父母干活,维持生计。有一次,曾子上山打柴时,家里来了客人。他的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了手指。曾子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心疼的特别厉害,担心母亲出事,赶紧背起柴返回家中。回到家里,曾子跪着询问母亲出了什么事,母亲对他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咬破手指盼你快点回来”。于是曾子开始招待客人,以礼相待。中國人有句話說“母子連心”,他就趕緊往家趕,趕到家裡才知道,母親安好,只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想讓他知道。
故事:关于曾子挨父亲杖打。
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除草。应该把草给锄掉,他却把苗给锄掉了。曾子的父亲看到了就非常生气,在盛怒之下拿着锄头就打了曾子一下。曾子毫不回避,被父亲这一打就昏倒在地了。他醒来之后,也怕父亲因为一时盛怒,为自己下了重手而后悔,所以为了让父亲安心,就“抚琴而歌”,意思是说,您看我什么事都没有,您不用担心。曾子的这个行为被孔子听到了,孔子就很生气,对弟子们说:“你们去告诉曾参,他从此以后不是我的学生了,不要再来见我了。”
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很生气,不想见自己了,甚至不要自己当学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还是要去向老师请教,说:“我这样做认为已经是尽到孝道了,但是为什么老师还不要我呢?”孔子就说:“如果你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那就会让别人都议论他,说这个父亲连自己的儿子都给打死了,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
你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正地为父亲好,而是会陷父于不义之中。”于是就告诉曾子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应该是“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如果父亲拿的是小柳条这样的小东西,不是很重,那你就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锄头这样很重的东西,那你就赶紧溜走。曾子从这里才知道孝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一味地顺从父母还可能会陷父母于不义
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你非王者至民焉?杀王者之民岂无过?
故事:韩伯愈泣杖
汉朝时,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是一位孝子,他的母亲对他教育很严格,稍有点过失就用拐杖打他。无论母亲打得多重,他毫无怨言。一次,母亲又打他,他竟然哭了,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韩伯愈答道;“以前打我,我都能感觉到疼痛,而今天你打我的时候我却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所以禁不住哭泣了。”
怎么尽孝?
一是孝父母之身
二是孝父母之心,让父母安心
三是孝父母之志,父母的愿望尽力助其实现
四是孝父母之慧,不惧怕死亡,消除恐惧
孝经中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现代人熬夜,喝酒,纵欲,斗殴,打牌,这样做父母就不安心。
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就是帮父母了脱生死,为人子女才做到了道。
要了脱生死,就要我们自己能够明白,我们人生从好来,死要到哪里去?我们来人世间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没有做到就是失格。做到这四点的话才能算一个合格的人。
做到了孝,才算一个合格的人。
做到对父母的孝,这只能说是小孝。
二,中孝
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当遇到国家民族大义危难之际,需要保位国家之时。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遭到践踏得时候,谁来保卫国家?终成必出孝子之门。
故事:岳飞尽忠报国,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国,哪有家?
故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现代故事:任正非,现年75岁。传奇一般的人物。43岁时负债200万,从借的2万元在一个仓库创业,现发展为17万员工,将一个三载公司做成一个惊艳世界的科技强国。
孝道之志,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什么是丁忧?
父母亲辞世,为何要“丁忧三年”?
丁忧在古代的意思是指,遭遇到父母亲的丧事,朝廷官员必须要辞去官位回到祖籍为逝去的父母亲守孝三年。丁忧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在古代的时候,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需要辞去官职回乡守孝,这个时间需经历二十七个月,大概是三年的时间。丁忧既然是贵为封建社会的传统礼制之一,也有一定的严格要求。丁忧期间,官员不能继续为官,况且,朝廷不能征召丁忧之人,除非有什么别的特殊情况。
丁忧制度最早见于《晋书·袁悦之传》记
古代,为何将丁忧看得这么隆重呢?
所谓丁忧的意思,无非就是回乡守孝。在古代,丁忧期间,吃、住、睡都是在父亲或者是母亲的坟墓边上,不得进行任何的娱乐活动,夫妻需要分开睡、不能同房,丁忧三年期间,本家不可以进行婚嫁等喜事。这么多的禁忌和讲究,无非就是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至于三年的期限,这样解释似乎很合理:小孩自出生开始,三年之内都离不开父母,无时无刻不需要父亲和母亲的照顾。等到父母到了晚年,身为孩子,自当尽心尽力照顾父母,一如当年他们那么用心的照顾我们。即使父母亲不在了,但是当年的养育之恩还在,不能将这些忘记,因此,在父母亲坟前守孝三年,即使父母亲不能在亲自享受到我们的照料,但是相信那份心意他们会知道的。
古代的丁忧,不仅是传统礼制的体现,也是古人对孝道的尊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丁忧也是人性本善的最好体现。
2020.08.27论语学习第五课,关于孝道之中孝~中孝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