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你认识真实的自己吗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叶子倾听
镜中的小仙女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他人眼中的“我”当成了自己,往往很多时候,会跟真实的自我差别盛远。

当“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转化为自己应该具有的的性格特点。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 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镜中我效应” 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有一位女人抱着孩子坐火车,车厢中早就坐满了人。有一个年轻人正躺在两个座位上睡觉。小孩哭着要坐,但是年轻人假装没有听到,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候,孩子的妈妈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会,等到他醒了他就会腾出座位来”。几分钟后,年轻人睁开了眼,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人。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的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

我们现在知道了“镜中我”这个道理,那么可以怎么应对呢?

1.冷静分析别人的评价,保持自我,怀疑一下“他说的是对的吗?”

2.某些方面可以引导他人

就如四颗糖”的故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中学校长时。某天,他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其同学。陶行知先生立刻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然后,陶先生向别的同学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学生打架的起因和过程。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在等他。

陶先生掏出一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打人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镜中我”定位,这对学生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是相当重要的。那个想打人的学生最初以为校长因为他打同学,会批评他、说他是个坏孩子,没想到校长非但没有说他一个“不”字,还不断地表扬他。这样他就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哦,原来我在校长心目中不仅不坏,还是个好孩子。这种“镜中我”的定位对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定自己的做人信念有重要的作用。

水镜里的仙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