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文私家收藏齐帆齐微课写作

写书评有感-从小处着手

2021-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吃瓜的大熊

引子

最近在读一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一本讨论关于学术、人类学和乡绅等等这些话题的著作,读完后,竟然无法下笔写书评。
主要原因可能有:

曾经我如何写书评:

  1. 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然后自由写作,找出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浏览一遍内容,确定是否有可读性
  3. 开始阅读,读完就开始自由写作,找出观点
  4. 开始写一稿,需要查资料和补充引用的地方先空着,先把框架列出来
  5. 先搞定内容,把需要填充的地方补起来,最后解决语句通顺和错别字的问题

我觉得书读完一遍就可以写书评了,书评中需要引用哪些资料,后期慢慢补。当然,这是建立在这本书通俗易懂的情况下,比如《符号里的中国》,其中最核心的符号化概念已经在得到听书里被说透了,但是《把自己作为方法》涉及的主题很多,得到听书也只是选择了乡绅这个切入点写了一篇讲书稿,所以这本书留给自己的疑惑很多,很多关键词和概念自己从未听过,所以这时,想要通过自由写作,只能得出一个很浅的观点,而无法挖掘出它真正的内涵。

访谈录

我知道,其实这本访谈录,以及所有的访谈录,其观点是否正确,其表述是否到位,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这是谈话,主要是为了引出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而它们的严谨性需要写几篇文章或几本书说明论证后才能达到。
所以访谈录,重要的是给我们启发,所以访谈录中出现什么偏颇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盯着这些偏颇,我们将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访谈录是发散的,会涉及多个主题,所以单个去理解,一本书就被拆得鸡零狗碎,而无法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主旨。
这篇书评,是真的难写,但并不是无法写。
写这篇书评,虽然让我无法下笔,但是让我收获良多,说明我之前的写书评方法是存在漏洞的。

重新梳理卡片笔记写作法

这时,我发现我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也用不上,于是我又把卡片笔记这本书又回头梳理了一遍,得出了新的结论,主要是针对《把自己作为方法》这类不好懂得书,该怎么去读,怎么去写书评:

积少成多原则,积累小趋势形成大趋势,先不要去想大的概念,而是从小处着手

所以,根据从小处着手的原则,我们要去想一些小问题,写flomo笔记,再写一些小文章。积少成多,慢慢形成对整本书的思考,最后才能爬到高处,给一本书写书评。

01 读书

就拿《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来讲,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画画线,不做任何判断,迅速把书看一遍,时间拖得越久,记忆越是模糊,刚开始就陷入到细节里 ,很容易对全局产生偏见。

02 思考小问题

看完后,开始写flomo笔记,心里有什么疑惑,看书过程中有什么想了解的、想知道的,统统写成一条条flomo笔记,先写问题,再去回答,一个好的问题,已经包含了一半的答案,一个好的问题,就是这本书最深刻的洞见。这里有个细节,看完书,直接问自己问题,不要查资料,这时候也看看自己到底知道多少,想知道多少。然后再去翻书,如果之前划线划得好,包括了自己想要了解的所有关键词,那么直接看划线部分和小标题就好,在回头翻书的时候,再去补一些问题,或者自己的心得。一条flomo笔记一个主题,一个笔记只去解决一个问题。
因为,在卡片笔记,如果没有软件的话,我们是要拿出一张卡片来写笔记的,而卡片的空间很有限!而有限的空间,才是卡片笔记的精髓,所以在flomo上写笔记,一定要避免冗长的描述,一张卡片只解决一个问题。flomo上有个标签功能,当前读的一本书直接可以作为一个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标签下无限地写笔记,而不用担心整理的问题。而且,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字数越少越好,我们就很容易写完一篇笔记,也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个问题,这种成就感的积累也会增加自己对这本书的掌控感。

思考小问题可以让我们进入深度思考

当我们把所有的疑惑都罗列清楚,并一一回答,过程中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回答也可以放弃并删除。如果这些疑惑让自己产生了另一个疑惑或想法,选择当前的笔记,点击批注,在下一篇笔记里把它写出来。往往,我们深刻的洞见,就在这延伸出来的问题或想法里。如果我们看书直接产生的想法叫一层思维,那么延伸出来的就是二层思维,如果继续深挖,那就是第三层,这样,思考就慢慢深入了,也就慢慢接近世界的“真相”了。
如果作者的思维在第三层思维上,那我们的思维就在第一层思维上,而世界的真相就在第六层思维上,当然,这里的数字只是表达一个概念模型,不具备实际意义。所以,我们读书产生的疑惑,更多是把第二层这个缺失的一层挖掘出来,达到作者表达的第三层上,这时候,我们已经算是摸到了世界的“真相”,如果更进一步,几乎不太可能。毕竟我们是外行,而《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其中一个作者项飚是有北大和牛津背景的人类学教授,我不觉得一个外行靠着思考和一本书,就可以走得比作者还远。但是,起码我们摸到了顶级精英的思维的边,起码有了更近一步的可能,这已经超越了无数的同类人。

一本书可以写多篇读后感和书评,这样反而轻松

积少成多,从小处着手,慢慢我们就有很多想法冒出来,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稍微整合几篇笔记,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发布掉,实现立刻变现。一本书,我们可以多写几篇读后感和书评,如果这么想,我们就会轻松很多,这就是《快书写,慢思考》的一个原则,想一条方案困难,想一百条方案反而容易,最后从不着调的一百条方案里找出最优解,也不会很难,但肯定比刚开始就要想出一条最佳方案容易。当然,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最好最佳最完美是比较出来的,是其他不好的方案衬托出来的。所以,最漂亮的美女是选出来的,不是凭空造出来的。

从小处着手背后的工程学思维

如果用程序员的思维,用工程思维去理解这个积少成多,从小处着手,其实就是拆解任务,将复杂任务拆解成最小可执行单元。然而,我们写书评,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我们的洞见,我们读完一本书,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水平在我们之上,我们很难立刻挖掘出洞见,所以我们要拆解任务,就是先写小笔记,解决小问题,在积累的过程中,洞见就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

说些废话

现在,我已经把简书日更断了,出于本能的狂傲,我的写作节奏凭什么受简书影响,简书凭什么影响我的写作节奏?
项飚说,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北大的自由,什么自由,自由就是一个宽松的环境,自己想写就多写写,没有想法就不写,没人逼迫,而且也不需要研究出什么东西来,或者写出什么东西来。真正的自由,没有人胁迫,更不会自己胁迫自己。只有真正的自由,才能激发内心的渴望和野心。
从齐老师的书评课里,我想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书评,书评就是给书一个评价,对么?大错特错!书评的定义已经被篡改,书评就是软文,就是为了帮助出版社卖书,这样的书评才是市场需要的,被市场需要的,才是高价格而并非有高价值的书评。所以,写书评,不需要高深的洞见,需要的是对人心的掌控,对营销的熟知,对赚钱的渴望,当然,这是小白的写作逻辑,什么是小白?小白就是没有人脉,没有粉丝基础的人,小白的洞见就是毒药,写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条,如李鲆所说,小白不要搞原创,没有意义,小白的洞见有几分可信?
高手的书评,也未必需要洞见,但高手可以选择是否写出自己的洞见,因为高手有自己的粉丝基础,他随便说点什么,都有人买单。但这随便不是小白的随便,是基于高手认知框架上的随便。
而我的选择则是,我都要。我既要把书吃透,形成自己的洞见,因为这个能力需要慢慢培养的,是需要思考的,如果读完书,只留下一篇软文性质的书评,那么废物还是废物,读再多的书,还是废物。所以,如果读完书,不断的积累知识,并用好卡片笔记的知识复利思维,那我们就可以不断积累自身实力,这才是自己的核心价值,只有核心价值才能吸引别人,才会有高质量的粉丝。
粉丝不只是看数据,更要看质量。所以,我上面也说,一本书可以写多篇读后感和书评,其实不是可以,而是必须这么做。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核心价值,积蓄力量,还要研究市场,软文也得写,人家学者有学术研究经费,我只有主业工资和微薄的写文稿费,所以不肯向市场低头,不肯向市场学习,如此这样,必然被淘汰出局。

网图侵删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变现私教课(9)篇3351字,累计20728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