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亦有道鱼苗写作训练营基础班4期

【3组A04】我就是“惯”孩子了,怎么的?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94人  曾九如
珈蓝色的196篇日更

文/珈蓝色

今天是周日,娃娃6点半就爬上我的床。

先是轻轻问我,睡醒了没有。

然后又问我,妈妈我是该现在刷牙洗脸还是一会刷牙洗脸呢?

昨天夜里1点刚改完稿子的我,困得眼睛都睁不开。

我嘴里嘟囔着:唉呀,这个小孩总是坑妈妈,怎么起这么早呀,困死了,我还没睡醒呢。

接着就有了大概5秒的寂静。

我睁开眼睛一看,这个小孩子正低着头,憋着小嘴,要哭了。

我赶紧抱抱他,安慰他,宝贝这么早起床很棒呀,想和妈妈一起去洗漱吗?好的,我们现在就去。好吗?

他擦擦眼泪点点头说,好。

假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呢?

溺爱还是尊重

每当我这样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家人都会给我来上这么一句结论:你就是这么惯孩子。

我常常百口莫辩。

当我看到孩子低着头哭泣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悲伤,我抚摸着他的头。感觉到他需要我。于是我决定在这样的时候,陪在他身边。

就这样小小的满足,被认为是溺爱孩子。

溺爱,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过分地宠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必然会宠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让我无法断言,什么程度才是过分。

尊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重视并严肃对待。

尊重这个词,我们常常用于德高望重的人。对于几岁的小孩子,又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呢?

当他因为一件你认为非常不重要的事情而哭泣时,你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痛苦吗?

你可以让自己脱离舒适区,和他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吗?

你可以真正地想他所想,而不是因为图自己方便而让他乖乖听你的话吗?

我们常说的也许是:男子汉哭什么?这有什么?

自己玩会,醒了带你买棒棒糖。

很显然我们知道,这不是尊重。

如何避开溺爱,真正地给孩子自由

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帮助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没有好好想一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需要什么。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提出:溺爱的本质是控制,尊重的本质是给自由。

01满足合理的要求

有求必应的家长是没有思考的。他们大概只想让某些情况快点结束。只要他不吵闹即是好的。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判断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

方法就是,真心地去体会孩子深层次的需求。

比如说,他特别粘着你,可能看似无理取闹,实际上是想让妈妈陪伴多一些。

02培养独立自主

对于现在一个家庭父母和4个老人宠爱一个小太阳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闻。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例如自主吃饭这件事,同样都是需要学习 有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自己吃饭。

那些没有学会自己吃饭的孩子们,常常是喂大的。

而大人喂饭的原因常常是因为,他自己吃必然会吃得到处都是。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成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03以身作则,避免双标

我们常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为孩子的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在与你生活的过程中,习得一些本领和习惯。

有的孩子被父母要求看书,而他们自己却整天捧着手机不松手。

有位教育家常常要求人们在与孩子说话时,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

当你蹲下来,你的视角才与他一致,你才能试着去理解他所说的内容。

母爱是一场互相成就的谢幕

有人说,孩子教会了我许多。

那么,这一定是个成长型的父母,感谢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以让自己成长的部分。

我们一边要自己历经人生的种种考验,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一边还要以身作则,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我们不知道,孩子常常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他们清澈的像山中的小溪,他们对你的爱完全不存在任何条件。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蔡美儿在她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中,分享的育儿观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争议。

但是虽然形式上是“虎妈”式,蔡美儿的理念依然是尊重。

只不过在孩子世界观形成阶段,她采用了非常手段,而当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她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塑造和引领的角色,得体地退出了孩子们的世界。

大多数成功的教育,母亲自己的人生都是成功的。

教育不再提倡“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般的牺牲,而且彼此成就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携手共同走进更为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