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自留地散文✨满天星

有无之道

2022-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施Sissi

关于“有”和“没有”意义的讨论已持续了上千年,无论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老子之解,还是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他们都认为“没有”比“有”更有意义。

而在我看来,“有”和“没有”是两种不可分割的相对概念。“没有”存在的前提是“有”,同时也是“没有”对比出了“有”。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若是没有了土瓦,“无”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天地,却不是那为人遮风挡雨的“室”;若说这无边无际的天地是“无”,它却“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有”阴晴雨雪。

明白了“有”和“没有”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

“拥有的东西”带给我们成就感,在我们迷茫无措时激励我们。古人送别时往往会交换信物,这标志着他们拥有一段友谊,事后再看到信物亦能会想起当日的美好。

可能有人会说,“成就感会带给我们骄傲,让我们躺平在过去的丰功伟绩中。”在这里要明确,成就感与“骄傲”、“躺平”并不是必然联系。比如商纣王坐拥商朝繁华沉淫享乐而亡国,汉武帝面对文景之治后欣欣向荣的汉朝一展抱负,青史留名,使汉的鼎盛印刻在罗马人的梦想中。

“拥有的东西”是哦我们呢向更高处求索的基石。正是因为前人为我们架构了坚实的数学理论,我们才能无限接近“哥德巴赫猜想”乃至于真正解答。可能有人认为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未解之谜,才让数学家们挑灯夜战、薪火相传地研究奋斗。没有了已拥有的理论基础,向更高处发起冲锋最后只会发现是空中楼阁。比如一个三岁小孩就可以举着两根手指对你说“这是1+1=2,我证出来了。”通过前人拥有的经验中积累的错误,我们探索“无”时也能少走许多弯路。让“无”在“有”的限定下更加真实、更有“用”,使之以为“室”,乃至于未来的殿堂。

假设我们没有任何“拥有的东西”,而只能满眼看着“无”。那么或如伟人被时代逼死:哥白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日心说”,却没有以世人理解的方式解释而被烧死。又或是一世“无为”。比尔·盖茨若是没有他在大学或自学中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就无法抓住机遇,最终只能在病床上感慨自己“年少轻狂”,“一生碌碌无为”。由此可见,“拥有的东西”必不可缺。

而“不要老想着……要想着……”并不是完全倾向于后者而对前者充耳不闻。就像上文所说它们之间彼此成就的关系一样,当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在想要懈怠时,以“无”警示自己,明确努力方向,在情绪的波谷以“有”激励自己重振旗鼓,定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