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的《论语》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姬乾玮

子路篇(第四)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释义: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看来樊迟真是要去做小人了。治理政事只要重视礼仪,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只要重视仁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只要重视诚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意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山山,孔子是看不起农耕的,他认为干农活的是小人,男人有更重要的事,这可能和他的身世有关。

孔子祖上本是宋国的皇族,但因为历史的变迁,到孔子父亲孔纥(叔梁纥)的时候,已经流落到鲁国,而且只剩武士的头衔了,在六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在尼丘山和孔子的母亲颜氏野合有了孔子,并在此后的两三年中就病死了。而颜氏尚小,怀孔子时大概十七八岁,母亲拉扯着孔子过活。所以有过一段艰难的经历,这在论语中有论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直到十七岁母亲也生病死了,有人告诉他其是贵族,于是孔子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把父亲的坟挖开让母亲和父亲合葬了。从此以后拒绝农活,发奋读书,非常珍惜自己的贵族身份,所以会有上述表现。

另外,野合这个词我们不能按今天的意思解读,跟道德败坏没有任何关系,在那个年代,作为生育资源的补充,政府是提倡的,儒家所提倡的男女授受不亲之大防,主要是防止乱伦(三言两语没法说清,改日见面再聊),至于那些野外对上眼的,到是提倡得很。所以孔子的名就很有意思:孔丘,字仲尼。尼丘二字是对地点的怀念,仲是老二,所以孔子又叫孔老二。如此说来,孔子他爹除了是个武士外,还有一丝浪漫的诗人情怀。六十五岁还能给世人留下一个圣人,这可能是他所想不到的。

自从认同了贵族身份后,再加上自己的所学,孔子慢慢的认为干农活是下贱的行当,当樊迟问他农活时,鼻子都气歪了,没有一丝好脸。人家一走,独自骂开了,骂樊迟小人,放着好好的东西不学,问怎么种菜种庄稼。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三千弟子都是贫民,换作贫民弟子谁来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都不是这样的,三千弟子都只是学一门谋生之计,所以孔子知无不言,可惜没有记载,但有贵族身份的人问这个问题,一定会被看不起,因此有这样的回答也就不足为怪了!

咱们精致的农耕文明能保持到今天,是有道理的,首先我们注重家族,家族不允许竞争,你不可能把父亲变为儿子,你再有多大能耐始终是我儿子。社会责任化归到仁的范畴,这和西方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有质的差别,当西方的社会责任找不着北的时候,一定会怪罪政府,而我们的文化则回归到家庭,这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倒的原因。而今天农耕文明和工商文明大融合的年代来临了,碰撞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儿子,我们拭目以待!

稼:种庄稼。

圃:种菜。

襁负:背着年幼的孩子。

                        2020.3.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