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17)【写】顾志文:感受古诗文中“人”的思想感情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草文字苑

我们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常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把握字词、理解诗意上面,甚至更多的从古诗文中挖掘出各种各样的考题,以应付考试,将富有人文色彩且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古诗文教得味同嚼蜡。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有文学价值和文化的魅力。它是陶治品行、涵养性情,培养高尚情操,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应该透过阅读古诗文去充分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独特的思想感情,去关注文字背后的人的心灵、人格,作者立身处世之道,从而形成我们学生基本的认识生活和生命的观念,打好自己人生的精神底色。

一、“友人”“游子”的人性之美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送别诗,有的表达殷殷思乡之切,有的表达浓浓思亲之情,有的表达纯纯朋友之谊。无论哪种感情,都是人间真情,我们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之间那种远在天涯,却又心心相印的真诚友情溢于言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远行友人的挂念和担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是对贬谪远方友人的不舍和忧虑;“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亲爱子之心的形象诠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是两情相悦, 相隔千里对亲人期盼的形象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相聚,却能共赏明月,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美好祝愿。

儿女情长,乃人之常情。古诗词非常精练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而纯真的情感,显示着诗人真诚的人性。我们应该通过文字的通道,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感受诗人那份人情美、人性美、情感美。

二、“蛰居之人”的乐观豁达

在古诗文中,有一类诗人,由于人生失意,官场受挫,在贬谪中或者在颠沛流连中写下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但是,面对人生的挫折甚至逆境,他们更多的表现出对世事沧桑的豁达,对人格操守的坚持和对生命热爱的情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李白在人生失意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信念坚定,越挫越勇的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人生走到低谷,面临黑暗,却仍然心胸开阔,乐观奋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那是苏东坡面对生活窘境时,借助于一轮明月抒写自己内心的淡然与坦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贬谪中的范仲淹旷达胸怀和伟大抱负的体现,积极的人生追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如何面对?蕴含着智慧的人生哲学。这些古人用他们的古诗文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热爱生命, 砥砺前行。

三、“爱国志士”的家国情怀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古诗词中,有大量体现家国情怀的诗篇,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最基本的内涵之一。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础和发展强大的根本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屈原的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心怀沧桑,却心忧天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是李贺发出的以身报国的大声呐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晚唐诗人杜牧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忧国忧民的慨叹;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年老体衰的诗人陆游的雄心与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建功立业,收复南宋失地,报效祖国的慷慨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

每个炎黄子孙,读到这样的诗句,感受这样的家国情怀,一定会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担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四、“文人雅士”的高洁自由

封建社会,官场腐败,社会黑暗。 有一部分人追逐名利,趋炎附势,也有一部分文人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保持个人高洁的操守,享有思想和精神的自由。阅读后一种人的文字,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文人雅士高洁的志趣和自由的灵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沉醉于自然的那种闲适与恬静,令人向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让我们看到刘禹锡在没有世俗琐务牵绊的清新自然,自得自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何止是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行,那分明是周敦颐自己高尚品德的委婉表达。

无数文人雅士,不乏个性的存在,他们是古典文学中我们最崇尚的精神偶像。他们洁身自好,坚守高洁人格,具有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都是传统文化中高贵品质的象征。

走进古诗词,我们不仅仅被古诗词中精练的文字打动,我们还要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站立的那个“人”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纯美人性的再现。所有这些无不启迪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获得美的滋养和智慧的灵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