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期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你怎么看?
日更第24天。
学习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我对青少年个案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此外对自己的认知盲点也做了一些修补,总结如下:
一、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抱以“不快不慢,鼓励支持"的态度。
在我多年的经验中,对于发展心理学板块我个人认为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是在个案中遇到的最难,也是青少年心理常见的核心问题、也是高发问题。
孩子们常常以人生意义的思考、探索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无动力、学习迷茫、缺乏对未来的职涯规划、人际关系困惑等问题走进咨询室,最后都落脚都是在寻找自我认同。
老黄对自我认同部分,引入Marcia的理论自我认同四种状态,根据“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划分成了四种:早闭、延缓、混乱、达成。这个理论让我对自我认同探索的这个过程有了更多的认识,它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在咨询个案中我最怕和来访一进咨询室就“谈人生”——进行自我探索,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混乱”的状态,很难通过短期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实现“达成”的状态。这个议题的咨询会总会感到咨询效果不佳。
关于埃里克森、Marcia的理论再学习,作为心理师在咨询中接纳这些看似无效的咨询,可以更多鼓励来访在现实生活中去勇敢尝试、大胆试错。
不断增加自己的觉察,小到喜欢的明星类型、听音乐的曲风,大到文理科的选择,以后大学专业的报考,把这些尝试和选择都当做了解自己的途径。
二、从青少年生理发展再认识这帮“新手司机”。
老黄经典比喻,青少年好比新手驾车,这部车有着几近成人的外壳、良好的性能却拥有一个儿童似的新手司机。所以他们对这部新车的操控不佳,容易出现各种刮檫事件、刹车不及时等等。
我们对新手驾车都有一定的容忍度,但对青少年这个新手的包容度不够。
特别是讲到孩子大脑的发育情况,青少年拥有一个尚未成熟的大脑司令部,还有一个异常肥大敏感的杏仁核,生理因素就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冲动和情绪的不稳定。
我们的心理师的工作更多是帮助来访意识到自身的生理特征,如何学会与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友好相处。
三、我的认知盲点——青少年道德和认知的发展
我一直对认知和道德发展就是一种忽略态度。讲起道德我无形有抵触感,这个部分私下可以好好觉察,又是自我成长的一个突破点。
把认知和道德这两个部分学完,我大彻大悟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不能和他硬碰硬,不能用权威式、命令式口吻和他们对话?
孩子们认知的飞速发展,他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力,有逻辑、有推理,有独创性。成人还和他们简单粗暴的对话,完全不能说服他们。成人需要辩证的、有理有据地和孩子们对话,他们真的不是三岁小孩子。
在中学和大学有人格魅力、学识渊博的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因为这样的人更能令他们信服,被青少年认同。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四、容易被忽略的同伴关系
当青少年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走近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抱有特别不理解的态度——这点小事用得着“小题大做”。
青少年一旦在家里、在学校向父母、老师发出信号:“自己人际关系不好”,容易被成人忽略掉。我们通常会说:“朋友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算”、“不就是失去一个朋友,再找新朋友就行”、“你不是还有谁谁嘛”、"专心学习,少一个朋友多一个朋友对你的高考没有影响吗,少花心思了。”
青少年在学校被同龄人排挤、被言语欺凌、不受欢迎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大事件。青少年的同伴在这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他们要进行分离个体化任务,借助同伴的力量与家庭、与父母对抗,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自己。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很多时候大于亲子关系。
青少年有属于自己的同伴团体有诸多好处。
获得认同:从互动中有助于反映出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等。
获得名声:成为团体成员有助于建立或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与自我价值感。
有相似感:被同理降低心理上的孤单与寂寞,重新自我认同与获得力量。
有支持感:同伴能满足其各种需要,分享感受。
获得参与活动的机会:同伴之间互邀参加活动,开拓视野,促进社会能力的正向发展。
总之,对于青少年同伴关系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学会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化解人际冲突,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如何看待狂飙期的青少年?
他们的特殊性、他们的差异性,需要被我们看见。
他们的冲动、反抗、眼高手低...需要被理解。
同时,他们真的也需要被引导。
——END——
我是中国心理学会青少年心理师欧欧,喜欢可以点个赞或者关注@欧欧
可以私信欧欧个人微信:o6628900,备注:大礼包,免费为你提供一份家庭教育亲子合集大礼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