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听
案例:妈妈把儿子从学校接回家,一进家门,儿子就气鼓鼓地说,“老师凭什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我啊?”
妈妈说,“老师骂你,肯定是你做错了什么?”
儿子声音大起来了:“我没有做错什么?你怎么也跟老师一样说我啊?”
妈妈说:“你看你,老师骂你就对了,你还跟我顶嘴,不骂你骂谁!”
儿子狠狠地把书包往地上一扔,还用脚踹了一脚,“不跟你说了。”回自己房间去了。
这个案例中妈妈很强势,她根本没有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开始站在老师这一边,责备孩子,教育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以后就不会把学校的类似事情告诉妈妈了,因为妈妈不仅没有懂他,还骂他一通,心情更糟了,亲子关系越发不通畅了。
案例:妈妈去接在学校的儿子,迟到了半个小时,天下雨。
“你怎么才来啊,我在这里傻等,作业也没有做。”
“对不起,儿子,天下雨,路上堵得很,所以晚了。”
“都是因为你,害得我纸飞机也被雨淋坏了。我的作业本来可以做完一部份了。”
“是我错了,我要没有堵车就好了。”
“我现在好饿啊。”
“对不起,妈妈回家还得先做饭呢。”
“你就会对不起,有啥用啊!”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妈妈很委屈地说。
在这个案例里,妈妈一直在道歉,但孩子似乎还是怒气冲冲,情绪一点也没有得到缓解。而妈妈也一定很委屈,自己也承认不对了,孩子还不依不饶。
在这两个案例中,不管是强势的妈妈还是示弱的妈妈,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沟通都上不畅的,问题在哪里呢?
她们都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忙于评判孩子忙于给孩子道歉,孩子需要的是看。孩子很委屈被老师冤枉了,还被当着全班同学骂,心里很愤怒。孩子很难过自己时间浪费了,没有写作业,纸飞机还淋坏了。情绪没有疏导出来,孩子的情绪会处在对抗中,事情就不会解决。而且妈妈都是讲道理,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的。
没有妈妈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妈妈她担心孩子在学校顶嘴,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她用强硬的态度是希望压住孩子,不要与老师对着干。但是结果估计孩子不仅会对老师有意见,对妈妈也是有讨厌情绪。
第二个妈妈是讨好型的态度,不停地道歉,希望孩子谅解,但最终也无果。孩子还觉得这个妈妈真让人生气,咋这么不理解自己呢?
这两个妈妈都听不到孩子内在的心声,他的负向情绪没有导出来,本来不大的事情却会让孩子很生气,亲子关系变糟糕。
一定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孩子心情好了,事情说不定自己就解决了。
第一个孩子,妈妈可以表达,孩子,看得出你很生气,能具体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或者孩子听起来你很委屈,可以说说吗?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他会平静下来,还或许会发现自己也有错的地方,他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了。
第二个孩子,妈妈可以表达,孩子,妈妈看得出你很心疼浪费的这个时间,心疼你那个纸飞机,你一定很喜欢的吧。孩子可能就开始与妈妈表达他的想法,而不是不停地抱怨了。
家庭教育中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大概率是情感沟通出了问题。只有通于情,才能成于事。如果亲子关系沟通不畅,事情就会变复杂。如果亲子关系畅通,事情都容易解决。所以在平时要多在情感银行存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内在有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父母要会高质量地聆听孩子的情绪,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事情,我们会有一种误读,这么小的事情你咋那么生气呢,在孩子那里没有小事。要多带着好奇去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尊重孩子的想法,把他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看见即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