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焦虑应对五策略
封面图片来自:珍妮de后花园,JennyJi
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焦虑的时代,至少,是许多普通人都在焦虑的时代,而每个焦虑的人又都有他焦虑的理由和事实,以见证大家都不是在杞人忧天。
因为不想被焦虑耽误了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写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策略第1步:知道它没什么大不了
最近正在刷电视剧《重启》,那些墓里的妖魔鬼怪,一旦知晓了真相,似乎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也变成了可以理性应对的事情。
社会学里有一个理论叫风险社会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这个理论阐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正在从以财富为轴心的分配原则转变到了以风险为轴心的分配原则。这个理论加上随后发展出的第二次现代性理论,似乎一起印证了我们这个社会里焦虑出现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现代性,又称“自反性现代”,自反性这个概念不是指反思而是工业社会带来的现代性自我对抗,是现代化利用自主的现代化的力量挖了现代化的墙角,通俗的说,就是风险社会的到来并不是人们所规划的,而是紧随着工业社会不断的发展而来的副作用,是意外的后果。
于是,人们个体的不确定性增强,每个人都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他们自身和个体命运,包括风险、机会和矛盾。
按照社会学的说法,在我们父母辈时代,就业体系是比较充分和稳定的,裁员、副业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而现阶段,这种情况被不充分的灵活就业体系所替代。不充分的、灵活的就业体系,正是体现在了我们现在焦虑失业和裁员、认可加班常态,到处听课考证,期望寻找副业的现象上。
归根到底,不过是我们普通人在风险社会里寻求着确定性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焦虑是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必然产生的心态,而风险社会中风险的个体化又是现代发展必不可少的后果。
既然它具有普遍性,又是社会发展的后果,那就没什么大不了。
设计师的焦虑,充其量不过是那个之一,反正普罗大众人人有份,最多也就是因为我们更接近现代化发展中的引领者:科学技术,而变得稍微突出了一些而已。
当知道它没什么了不起后,我们来看看引发它的原因:风险。
要对抗风险,普通人除了多买份保险,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手里有钱。而普通人如何持续保持赚钱能力,也就回归到了我们常说到常听到的能力提升。
为什么持续的赚钱能力就是能力提升?
因为持续的赚钱能力代表你是个人才(严肃脸),在市场经济中,人才意味着你的“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
产品要在市场立足,需要有它的核心竞争力,人也一样。
策略第2步:确认核心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越加细化,专业化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业化,是指在一个点上的程度,意味着你的核心。
现阶段整个社会趋向浮躁,在设计行业内,也造成了一个奇妙的鄙视链,导致许多运营视觉设计师想转产品GUI,GUI设计师想转UI,UI设计师想转交互,交互设计师想转产品经理,单纯期望靠转换专业提升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还有以用户体验五要素中的竖向结构来说明,只有顺着鄙视链往上走,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权重。然后,这种认知和现象,又反过来加深了鄙视链的真实存在。
对于五要素的图,我认为它并不是在说明最上层元素的不重要,而是从纵向维度来说明用户体验形成的逻辑推导。即:如果要保证最上层元素发挥作用,它必须以下层元素为基石,能够体现出下层元素的内容。从某一方面来说,可以算是对高级设计师的要求了。
根据产品五要素重绘图
至于很多设计师想往产品转,有部分原因也可能和现阶段用户体验设计尴尬的地位有关,我在之前写过的《尴尬的用户体验设计》有陈述。
当然,调整职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有机会,当然应该调整到你认为你最适合的细分职业上来,我个人就是从GUI转交互设计的。但在此之前,还是推荐大家从已出发,想清楚自己当前阶段的核心发力点。
我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每个人能走得更深更远,形成专业性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和你的特质匹配的。
每个细分职业的专业化分工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交互设计师侧重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GUI侧重界面思维和色彩思维。专业化的程度则体现在以核心要素形成的思维体系,和以整个思维体系支撑的输出实物上。
当然,即使同一个职业同一种级别的设计师,具体表现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但核心依然需要确立清楚,不然就会失去立足的竞争力。
用两个例子来体会一下侧重点和独特性:一名会写交互文档的GUI设计师,和一名会做GUI的交互设计师。
核心可以随时间改变,但在某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它应该是不变的。因为专业化,从某个维度来讲就是时间的积累。想清楚,再来拼。
策略第3步:围绕核心形成竞争力
有了明确的核心后,我们再来谈竞争力。
从阿里几年前提出“全栈性设计师”的概念,可以看出现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认为这和现代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并没有冲突,社会分工所要求的高度专业化本身,就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复合,则是指专业化广度。
核心是一个点,而竞争力要求有一套体系。
01
围绕核心接收有用信息
为什么要围绕核心?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我们缺的不是根本不是信息。只要打开网络,就可以以并不昂贵的价格学到非常多的精品课程,接收到非常多的海量知识,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盘接收。
而当我们有了核心以后,就能够懂得收敛和选择,只有收敛和选择后,我们才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收它们,这些信息才能变成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02
要形成思维体系
当围绕核心去选择,有了重点收敛后,接下来就是将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我们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思维体系。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后,更多碎片化的信息才能够更快速有效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这个体系不断的迭代升级。
我之前录交互基础课的初衷,也是希望能以最小的信息量搭建一套基础的交互知识体系。
这套思维体系会作用于实际产出,实际产出形成的经验又会反过来加速和改造思维体系的升级。
简单点说,学了就要用,输入就是为了输出。
03
经验的沉淀
经验的沉淀也就是复盘,这是知识化为能力的必要步骤。在这一步,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得到检验。如果结果不错,就证明我们形成的思维体系是正确的,如果结果不好,那就要反思纠正之前纳入我们思维体系中的知识,再通过实际产出来验证,更新形成正确的思维体系。
这其实就是现代科学中常用的假设检验逻辑,先从理论假设,再通过实际应用的结论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理论假设做出更完整的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进行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接收信息、形成体系、沉淀经验,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一个闭环,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路径闭环。
策略4:设定目标
当我们完成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一个闭环,接下来就要解决它迭代升级的目标或者方向了。
01
大目标
如果在工作中,把每一项公司的工作任务,都看作是更大进程里的一个步骤,你要做的就不是这个任务本身,而是在做这个更大的进程。这样一想,似乎就不那么苦逼了。
或者我们拿更激进一点的进程来体会下:习大大提出的中国梦中,有一点是使人民幸福。如果把我们每一次细小的设计输出,都看作是为了让最终使用的这个人能够感觉舒服那么一点点,幸福那么一点点,把我们每一次细小的设计输出,看作是在实现那个中国梦进程中的一个小步骤,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很伟大了?
这就是目标的作用。
你的北极星目标是什么?
你渴望实现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方向,即核心竞争力每一次升级迭代,都应该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前进。
02
小目标
大目标带给我们方向,而小目标则是大目标的分解。
分解的小目标必须可量化,可操作,并且有对应目标的任务完成时间点,可以对任务结果进行验收。也就是说,这些小目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
图片来源:百度
这是不是很像公司里设立KPI的过程?绩效考核所运用的目标管理理念其实完全可以化为己用,用于对抗焦虑。
这里设定小目标对目标分解的过程,又可以反过来检验这个方向性的大目标是否合理。
策略5:允许放空
人是有限理性的生物,所以在前面四条上进策略以外,还应该有1条应对非理性的部分,来回答即使有了那4条策略,还是焦虑怎么办的问题。
还是焦虑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允许放空。
空,代表空闲,空白:不思考、不学习、不工作,刷刷剧,看看片,打一局游戏,下一场副本,来一杯快乐肥宅水,睡觉睡到自然醒。
也可以代表转换和暂停:做冥想,做瑜伽,旅旅游,健健身,夜市里摆个摊,酒吧里跳个舞,回家陪父母,出门逛个街。
如果你的焦虑暂时放放死不了人,那就暂时放一放,允许自己空出来。
生活有太多可能,每个人本来就被赋予了多个角色,让那个焦虑的自己挂个机,下次回来,也许就有新的应对的策略了。
参考书目
《社会学概论》
《社会研究方法》
《要事第一》
《生命蓝图》
另:现开放少量公益线上OH卡公益咨询体验,时间30-45分钟,1V1服务。探索主题可选个人成长,职业困惑,焦虑排解,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创新思维培育等。欢迎来撩我预约~